《念奴娇》
时间: 2025-01-19 22:39:5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冷清清地,便逢欢也则不情不绪。
况是宵长孤枕侧,挨得几番秋雨。
兰炷微沉,桃笙半叠,送尽炉烟缕。
香浓醉薄,此愁何减羁旅。
不过絮断柔肠,乱蛩枉却,费许多言语。
二十五声清漏永,尽够滴残双箸。
翠湿云鬟,凉侵玉腕,那复催砧杵。
由他梦醒,别来和梦难据。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孤独的情感,尽管有欢聚,却仍然心情低落。夜长人孤,身在异乡,几番秋雨的侵袭让人倍感凄凉。兰香在微微沉淀,桃笙的声音轻轻叠加,炉火的烟缕也已渐渐散尽。浓郁的香气却让人醉得轻薄,这样的愁苦又怎能减轻在旅途中的思念呢?不过是那柔肠寸断,秋蝉乱鸣,费了不少唇舌来诉说。钟声已经响了二十五下,足够我用那残余的筷子敲打。云鬟湿润,凉意侵袭玉腕,这样的情景又如何能催促磨杵呢?任凭梦醒,别来依旧难以追寻梦境的真实。
注释
- 冷清清:形容冷寂、孤清的状态。
- 欢也则不情不绪:即使有欢聚,心中仍然没有情绪。
- 孤枕侧:孤独地靠在枕头旁。
- 兰炷:香兰的香火,象征着清香。
- 桃笙:一种乐器,象征着柔美的音乐。
- 羁旅:在外漂泊,形容思乡之情。
- 二十五声清漏:指钟声,暗示时间的流逝。
- 翠湿云鬟:形容女子的发髻,湿润而美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贞观是清代著名的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清新的风格而著称。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诗中常常流露出对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孤独的秋夜,诗人通过对环境的描写,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家乡的眷恋,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个人的无奈。
诗歌鉴赏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在孤独的长夜中,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诗的开头“冷清清地,便逢欢也则不情不绪”,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孤独对心情的影响。尽管外界有欢庆的气氛,内心却难以平静,体现了一种深刻的心灵孤寂。
接下来的几句,通过秋雨和孤枕的意象,带出了思乡的情感。雨水的滋润与秋夜的寒冷形成鲜明对比,加深了离愁的氛围。诗中提到的香气和音乐则成为了诗人的情感寄托,反映出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
最后几句,诗人反复强调时间的流逝与梦境的无常,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无力感。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渗透出浓厚的哲理,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冷清清地,便逢欢也则不情不绪:在冷清的环境中,即使有欢聚的场合,心中依然没有情绪。
- 况是宵长孤枕侧,挨得几番秋雨:夜晚漫长,孤独地躺在枕边,几次秋雨的侵袭让人感到更加寂寞。
- 兰炷微沉,桃笙半叠,送尽炉烟缕:兰香的香火逐渐减弱,桃笙的声音轻轻叠加,炉中的烟雾也逐渐消散。
- 香浓醉薄,此愁何减羁旅:浓郁的香气使人醉得轻薄,这样的愁苦又如何能减轻在旅途中的思念?
- 不过絮断柔肠,乱蛩枉却,费许多言语:只是那柔肠寸断,秋蝉乱鸣,费了不少唇舌来诉说。
- 二十五声清漏永,尽够滴残双箸:钟声已经响了二十五下,足够我用那残余的筷子敲打。
- 翠湿云鬟,凉侵玉腕,那复催砧杵:云鬟湿润,凉意侵袭玉腕,这样的情景又如何能催促磨杵呢?
- 由他梦醒,别来和梦难据:任凭梦醒,别来依旧难以追寻梦境的真实。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孤独比作寒冷的环境,加深了情感的表达。
- 拟人:通过“兰炷微沉”等手法,赋予无生命的物体以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和用词上常常对称,使得语言更加优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孤独的深刻感受和对故乡的思念,揭示了人在孤独环境中的无奈与愁苦。诗人在细腻的描写中,展现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感慨,深刻地反映了人类情感的普遍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冷清清:象征孤独与寂寞。
- 秋雨:象征思念与凄凉。
- 兰炷:象征清香与思念。
- 桃笙:象征柔美与温暖。
- 梦:象征希望与失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 A. 喜悦
- B. 孤独
- C. 愤怒
- D. 安宁
-
诗中提到的“二十五声清漏”是指什么?
- A. 鸟鸣
- B. 钟声
- C. 风声
- D. 人声
-
“兰炷微沉”是指什么?
- A. 香火减弱
- B. 燕子飞走
- C. 花瓣凋零
- D. 月亮升起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
- 李清照《声声慢》
诗词对比
- 顾贞观与李清照:两位诗人都在作品中表达了对孤独和思念的感慨,但顾贞观更侧重于细腻的描写和对内心情感的挖掘,而李清照则在情感的表达上更为直接和激烈。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代文学经典阅读》
- 《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