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浰阳早发》
时间: 2024-09-19 21:13: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浰阳早发》
作者:苏轼 〔宋代〕
富贵本无定,世人自荣枯。
嚣嚣好名心,嗟我岂独无。
不能便退缩,但使进少徐。
我行念西国,已分田园芜。
南来竟何事,碌碌随商车。
自进苟无补,乃是懒且愚。
人生重出处夫岂徒。
永怀江阳叟,种藕春满湖。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财富与地位并没有固定的标准,世人皆有荣华与衰落。名声显赫的欲望在喧嚣中不断追逐,而我难道就没有这种欲望吗?但我不愿意轻易退缩,只希望能慢慢前行。我在路上思念西方的国家,早已看见田园荒芜。南来的旅途究竟为了什么呢?我不过是在商队中碌碌无为地随行。即使前行也无补于事,那就只是懒惰与愚昧。人生重在出处,难道这只是空谈?我永远怀念江阳的老者,他在春天的湖中种植藕。
注释
- 富贵:财富和地位。
- 荣枯:指荣华与衰败。
- 嚣嚣:喧闹、杂乱的声音。
- 岂独无:难道我就没有吗?
- 退缩:退却、退隐。
- 南来:指从南方来。
- 碌碌:指忙碌而无所成就。
- 种藕:种植莲藕,象征田园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作为政治家,他对宋代的文化与政治有深远影响。苏轼的诗风豪放,内容广泛,题材多样,常通过个人经历与哲思抒发对人生的看法。
创作背景
《浰阳早发》创作于苏轼被贬至黄州期间,正值其人生低谷。诗中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无奈、对名利的思考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浰阳早发》通过对比与反思,表现了苏轼对人生起伏的深刻理解。开头几句“富贵本无定,世人自荣枯”道出世事无常,财富的得失与个人的追求息息相关。接下来的“嚣嚣好名心,嗟我岂独无”虽表露出对名利的渴望,但随即转向自省,否定了简单的退缩。诗中“我行念西国”,表达了对遥远理想的思索与追求,而“已分田园芜”则暗示了眼前的困境与田园的荒废,凸显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南来竟何事,碌碌随商车”进一步描绘了自身境遇,表现了对无为的惋惜。而“自进苟无补,乃是懒且愚”则是一种自责,提醒自己要有所作为。最后,诗人以“永怀江阳叟,种藕春满湖”收束,传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体现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富贵本无定:财富和地位是无常的。
- 世人自荣枯:世人自己决定了荣华与衰败。
- 嚣嚣好名心,嗟我岂独无:对名声的追求在世间喧嚣中,难道我不想要吗?
- 不能便退缩,但使进少徐:我不愿意轻易退缩,只希望能缓慢前行。
- 我行念西国,已分田园芜:我在路上思念西方的国家,发现田园已荒废。
- 南来竟何事,碌碌随商车:我南来究竟是为了什么,只是随商队忙碌而无所成就。
- 自进苟无补,乃是懒且愚:即使前行也没有任何帮助,那就是懒惰与愚蠢。
- 人生重出处夫岂徒:人生重在出发与目的,这难道只是空谈?
- 永怀江阳叟,种藕春满湖:我永远怀念江阳的老者,他在春天的湖中种植莲藕。
修辞手法
该诗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通过“富贵”与“荣枯”的对比,强调人生的无常与变化。诗中还包含了自问自答的形式,增强了反思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人生、名利与理想的思考,表达了对隐居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对自我价值的追问和对社会浮躁心态的批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富贵:象征世俗的成功与地位。
- 江阳叟:代表着隐居生活的理想与向往。
- 种藕:象征田园生活的宁静与自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浰阳早发》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苏轼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南来”主要是指什么?
- A. 旅行
- B. 商业活动
- C. 隐居
- D. 追求名利
-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什么?
- A. 对财富的追求
- B. 对名声的渴望
- C. 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与隐居的向往
- D.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 《静夜思》 — 李白
- 《登高》 — 杜甫
诗词对比
《浰阳早发》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同样关注人生的无常与追求,但李白更倾向于豪放的个性与对历史的感慨,而苏轼则更注重内心的反思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二者在表达方式上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个性特征。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