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

时间: 2025-01-19 14:50:13

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

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

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

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
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
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
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

白话文翻译:

乱山环绕着,水从门口流进来,我身在淮南,正是这个村庄。
五亩的土地渐渐成了我安度晚年的计划,九重山上重新打扫了旧巢的痕迹。
岂止是见惯了沙鸥的悠然,已经察觉到钓石的温暖多了。
我与东风约定了今天,暗香已经先行归来,唤醒了梅花的灵魂。

注释:

  • 乱山:指的是重叠的山峦。
  • 淮南:指的是长江以南的地区,这里特指作者所处的地方。
  • 五亩:指的是五亩的田地,象征着安定的生活。
  • 九重:可能指的是九重山,意指山脉的层叠。
  • 沙鸥:指的是生活在水边的海鸥。
  • 钓石:指的是钓鱼的地方。
  • 东风:象征春天的到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歌、散文、词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苏轼的作品常常表现出人生态度的豁达和对生活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苏轼被贬至黄州期间。正值早春,苏轼在东门出行,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蕴含着他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盼。

诗歌鉴赏:

苏轼的这首《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思考。开头的“乱山环合水侵门”将读者带入了一幅静谧的乡村画面,山水相依,平和而富有生机。接下来的“身在淮南尽处村”则进一步明确了诗人此时的身处之地,表达了他对这一片土地的依恋。

“五亩渐成终老计”体现了苏轼对未来生活的规划,五亩地不仅是生计的来源,更是他心灵的归宿。此句展现了苏轼在被贬之际,仍然保持着面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而“九重新扫旧巢痕”则暗示着他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与不舍,旧巢象征着他曾经的生活和记忆。

后两句“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则反映了他对自然的深刻感悟,沙鸥的悠然自得和对钓石的温暖感受,体现了他内心的宁静与对生活的满足。“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则是对春天的期待,东风送暖,梅花的香气使他感到生命的复苏,暗示着希望的重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乱山环合水侵门:描绘了山水环绕的自然环境,给人一种幽静的感觉。
  2. 身在淮南尽处村:诗人自述处境,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依恋。
  3. 五亩渐成终老计:表达了对未来安稳生活的向往。
  4. 九重新扫旧巢痕:怀念过去,象征旧日的回忆。
  5. 岂惟见惯沙鸥熟:不仅仅是习惯于这种宁静的生活。
  6. 已觉来多钓石温:感受到自然的温暖,展现内心的满足。
  7. 长与东风约今日:与春天的约定,象征着对未来的期待。
  8. 暗香先返玉梅魂:梅花的香气预示着春天的到来,暗示着生命的复苏。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内心感受相结合,增强诗的情感表达。
  • 拟人: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使景物更具生命力。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感悟,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展现了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乱山:象征着自然的壮美与宁静。
  • :流动的水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变化。
  • 沙鸥:象征着自由与宁静。
  • 梅花:象征着坚韧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乱山”指的是什么? A. 平原
    B. 山峦
    C. 海洋

  2. “五亩渐成终老计”中“五亩”象征什么? A. 财富
    B. 安宁的生活
    C. 旅行

  3. 诗中提到的“东风”象征着什么? A. 冬天
    B. 春天
    C. 秋天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山居秋暝》:同样以自然为题材,但更加注重秋天的宁静与寂寥。
  • 《静夜思》: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情感更为浓烈。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