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题津楼惜别图次重审韵》
时间: 2025-01-07 06:56: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阳台 题津楼惜别图次重审韵
作者: 袁克文 〔清代〕
归梦淩云,征魂侵月,声声愁彻清笳。
风树烟城,良宵度遍谁家?
年时谙尽人离别,怯东风吹断天涯。
费沈吟,寒烛轻摇,红袖低斜。
千金一刻春无价。
魂销桥柳,泪咽汀葭。
北渚南津,匆匆地迩思遐。
牵衣挥袂浑閒事,任欷歔潭水桃花。
愿来时,欢绪长凝,望眼无遮。
白话文翻译:
我在梦中飘荡在云端,魂魄游荡在月光之下,听到的声音一声声令人愁苦,直透清笳的音韵。
风吹树影,烟雾笼罩的城市,良辰美景不知道会在谁家度过?
年年岁岁我都熟悉人们的离别,害怕东风吹断了天边的思念。
我费尽心思沉吟,寒烛微微摇曳,红袖轻轻低垂。
这一刻春天的价值千金难买。
魂魄在桥边的柳树中消散,泪水在汀洲的芦苇中咽下。
北边的渚,南边的津,匆匆的脚步让思绪遥远。
牵衣挥袂都是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任凭哀伤在潭水和桃花间低语。
我希望再次相见时,欢愉的心情能够长久凝聚,眼望远方没有阻隔。
注释:
- 淩云:形容漂浮在云端,表达心境的飘渺。
- 侵月:魂魄游荡在月光之下,表示思念的深沉。
- 清笳:古乐器,声音清脆,常用于表达愁苦。
- 怯东风:害怕东风,象征着离别带来的痛苦。
- 寒烛:蜡烛的光线微弱,象征孤独与无奈。
- 红袖:指女子的衣袖,带有柔美的意象。
- 千金一刻:一刻的春光价值千金,表达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 魂销桥柳:魂魄在桥边的柳树中消散,表达离别的悲伤。
- 桃花:常象征美好与短暂,暗示人生的无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袁克文,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以词风清婉见长,善于描写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离别之际,反映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体现了人们对于离别、思念的普遍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高阳台 题津楼惜别图次重审韵》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离别时的愁苦与思念。诗的开头便以“归梦淩云,征魂侵月”引入,营造出一种梦幻而又哀伤的氛围。作者用“声声愁彻清笳”来传达内心的忧伤,清笳的声音与诗人的愁苦形成了完美的呼应。
接下来的几句描绘了良宵美景的孤寂,“风树烟城”与“谁家”相对,突出了在美好夜色中,独自一人的无奈与孤独。作者进一步通过“年时谙尽人离别”揭示了对离别的深刻理解,经过多次的分别,作者变得更加敏感与脆弱。
“费沈吟,寒烛轻摇,红袖低斜”这一句不仅描绘了环境的静谧,也突显了作者内心的沉重与对往昔的缅怀。最后,诗的结尾以“愿来时,欢绪长凝,望眼无遮”寄托了盼望重聚的美好愿望,情感由悲转喜,给人以希望。
整首诗在词句的构造上错落有致,意象丰富,情感真挚深邃,是清代诗词中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归梦淩云:梦境如云,浮动不定,暗示对往事的追忆。
- 征魂侵月:魂魄在月光下游荡,象征思念的深沉。
- 声声愁彻清笳:清笳的声音透彻,传达愁苦的情感。
- 风树烟城:描绘环境的静谧与孤独。
- 年时谙尽人离别:经历多次离别,心中更觉无奈。
- 怯东风吹断天涯:东风象征离别,吹散了彼此的思念。
- 费沈吟:表达思绪的沉重与无奈。
- 寒烛轻摇,红袖低斜:环境的细腻描写,营造孤寂气氛。
- 千金一刻春无价:珍惜美好时光,感叹其短暂。
- 魂销桥柳,泪咽汀葭:离别的悲伤,表现得细腻而深刻。
- 北渚南津:地理上的距离,象征心理的遥远。
- 牵衣挥袂浑閒事:与离别无关的琐事,反衬出心中的哀伤。
- 任欷歔潭水桃花:任凭悲伤在美丽的桃花间流淌,象征短暂与无常。
- 愿来时,欢绪长凝:希望再次相聚时,情绪能长久凝聚。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归梦淩云”形象地表达了梦境的虚幻。
- 拟人:如“寒烛轻摇”赋予蜡烛以生命的特征。
- 对仗:如“北渚南津”,句式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离别为主题,表现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友人深切的思念,情感细腻而真挚,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对重聚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梦:象征思念与追忆。
- 月:常与孤独、思念相联系。
- 清笳:代表愁苦的声音。
- 东风:象征离别的力量。
- 寒烛:象征孤独与无奈。
- 桃花:象征美好与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友情
- B. 离别
- C. 自然
-
“千金一刻春无价”中“春”指的是什么?
- A. 季节
- B. 年轻
- C. 美好时光
-
诗中哪个意象与思念相关?
- A. 柳
- B. 烛
- C. 桃花
答案:
- B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送友人》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袁克文的《高阳台》与李白的《送友人》同样表达离别之情,但袁克文更注重内心的细腻感受和环境的描绘,而李白则强调离别的壮丽与情感的奔放。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诗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