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淳安陈令君读书林》
时间: 2025-01-16 22:26:4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题淳安陈令君读书林
作者:吴儆 〔宋代〕
能吏事深刻,商利谨毫釐。
俗吏趋期会,簿书自羁縻。
寥寥弦歌声,千古空余思。
还淳山水邑,令君丘壑姿。
邑民本无事,君亦何所为。
治已物自治,化行风荐移。
君复何所欲,读书常不足。
拄腹五千卷,插架三万轴。
曾未出毫芒,万室已蒙福。
堂东松竹林,昔时閟荒榛。
堂中灯烛光,昔时照红裙。
今何声吾伊,萧萧风雨晨。
问君有社稷,亦复有人民。
奈何独自苦,学道则爱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官吏工作的深刻思考。能干的官吏处理事务严谨小心,注意商业利益的细微之处;而普通的官吏则只是趋附于会议,沉迷于账簿的拘束。诗人听到那稀疏的弦歌声,感叹古往今来的无限思绪涌上心头。归来时看那淳朴的山水,令君的身姿宛若丘壑般美丽。
乡民本来无事,君又何必在此忙碌。治理自己,物品自我管理,化风行则自会改变。君到底想要什么,读书似乎总是觉得不够;即使肚子里有五千卷书籍,书架上也插满三万轴书。
然而还未曾施展才华,家家户户已蒙受福泽。堂前的松竹林,曾经是荒草丛生的地方;而堂中的灯烛光辉,曾经照亮过红裙子。如今听到的只有萧萧的风雨声,问君是否有国家和人民,为什么要独自承受痛苦,学道则应以爱人为重。
注释
- 能吏:能干的官吏,指那些有能力的政府官员。
- 商利:指商业利益,强调对利益的细致关注。
- 羁縻:形容受到束缚或限制,通常用于描述官吏的工作状态。
- 弦歌声:古代音乐声,常用于表达文人雅士的情调。
- 丘壑姿:指自然山水的优美姿态,与人物相结合。
- 社稷:泛指国家和人民,代表治理的对象。
- 学道:学习道理,指追求更高的道德和智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吴儆,宋代诗人,生平不详,诗风以清新自然著称。他的作品常关注人性、自然与社会的关系。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吴儆对当时官场与社会环境的观察,反映了他对官吏的期望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从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官吏职责的深刻反思。吴儆通过描绘能吏与俗吏的对比,揭示出在官场上真正能干的人往往关注细节,然而许多官吏却被繁琐的制度所束缚,未能施展才华。诗中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不仅美丽动人,更是与人文情怀交织在一起,使得整首诗歌在清新自然中带有哲理性。
诗者在描述乡民生活的平淡之余,质疑君主的作用,反映出对政治理想的追求。诗中“治已物自治,化行风荐移”的论述,提倡自治与自我管理的观念,展现出诗人对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最后,诗人以“学道则爱人”作为总结,强调了知识与爱心的结合,呼唤人们在追求个人理想的同时,不忘对他人的关爱,展现了其博大的人文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能吏事深刻,商利谨毫釐:能干的官吏处理事务深刻,关注商业利益的细微之处。
- 俗吏趋期会,簿书自羁縻:普通官吏只是追随会议,沉迷于繁琐的账簿。
- 寥寥弦歌声,千古空余思:稀疏的音乐声让人感慨古往今来的思绪。
- 还淳山水邑,令君丘壑姿:回到淳朴的山水,君主的身姿如丘壑般美丽。
之后的句子继续探讨君主的作用与乡民的生活,强调学习和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
- 对比:能吏与俗吏的比较突显出官吏的不同境遇与态度。
- 比喻:将君主的身姿比作丘壑,表现其自然之美。
- 反问: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读者思考君主的责任与使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治理的追求,提倡自治与学习的重要性,强调知识与仁爱的结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水:象征自然的淳朴与和谐。
- 松竹:常用来象征高洁与坚韧的品德。
- 灯烛:代表光明与温暖,寓意知识的照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能吏”主要指什么? A. 能干的官吏
B. 普通的官吏
C. 贪婪的商人 -
诗人认为乡民的生活状态如何? A. 繁忙
B. 平淡
C. 富裕 -
诗中“学道则爱人”表达了什么思想? A. 学习重要性
B. 关爱他人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在《春望》中,杜甫同样关注社会动荡与民生困苦,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而吴儆则更多地探讨理想治理与个人责任,二者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却在表现形式和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诗经》与《楚辞》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