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彦珍》
时间: 2024-12-29 20:23: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彦珍
王安石
挟策穷乡满鬓丝,
陂田荒尽岂尝窥。
未应谷口终身隐,
正合菑川举国推。
握手百忧空往事,
还家一笑即芳时。
柘冈定有辛夷发,
亦见东风使我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彦珍的送别之情。诗人年纪渐长,满头白发,却仍然心系远方乡村的理想与追求。陂田荒废,自己又未曾真正去看望过,或许应该在谷口隐居终老,正如菑川所言,举国都在推崇。握手时回想起许多忧愁的往事,但回到家乡却只需一笑便能舒心。柘冈的山花一定会在春风中绽放,这也让我深受触动。
注释:
- 挟策:携带书卷,这里指诗人志向远大。
- 穷乡:偏远的乡村,暗示诗人对乡村的思念。
- 满鬓丝:指白发,表达诗人年长。
- 陂田:指田地,陂田荒尽暗示家乡的荒凉。
- 菑川:指古地名,隐喻隐居。
- 百忧空往事:指过往的忧愁,强调对往事的回忆。
- 柘冈:指山名,象征自然的美好。
典故解析:
本诗中提到的“谷口”和“菑川”,都是古代文人隐居的理想之地,反映了诗人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隐居常常被视为高尚的选择,代表着诗人的志趣和人生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以其改革措施和文学成就而闻名。他的诗风清新,内容关注社会现实,常常表达个人的情感与志向。
创作背景:
《送彦珍》作于王安石与友人分别之际,诗中充满了对友人的祝福与对往事的追忆,反映了他对于人生、友情和归隐理想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送彦珍》是王安石的一首送别诗,诗中充满了对友人的深情与对往事的回忆。开头两句通过“挟策穷乡满鬓丝”展现了诗人对乡村的执着与无奈,随着年岁渐长,白发逐渐增多,心中对家乡的思念愈加浓烈。接下来的“陂田荒尽岂尝窥”,则描绘了诗人对乡村荒凉现状的无奈与失望,显示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
接下来,“未应谷口终身隐”则流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他对安逸生活的渴望,而“正合菑川举国推”更是强调了隐居的理想在当时社会中的普遍接受。诗的后半部分中,握手的场景勾起了诗人对过往的思索,尽管有百般忧虑,但回到家乡时的“一笑即芳时”,则传达了归属感和宁静。
最后两句“柘冈定有辛夷发,亦见东风使我知”,则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了春天的到来和希望的重生,象征着诗人内心对未来的期待和对人生的乐观态度。整首诗在送别的氛围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与哲理,体现了王安石对人生、友情以及归隐理想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挟策穷乡满鬓丝:携带书卷,走在偏远的乡村,满头白发,表达了对故乡的追忆与对岁月的感慨。
- 陂田荒尽岂尝窥:田地早已荒废,自己不曾去看,暗示对故乡现状的无奈。
- 未应谷口终身隐:或许应该在谷口隐居终老,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 正合菑川举国推:正如菑川这个地方,隐居是被整个国家所推崇。
- 握手百忧空往事:握手时回忆起过往的种种忧愁,流露出对过去的思考。
- 还家一笑即芳时:回到家乡时,只需一笑便能感受到春天的美好,表达了归属感。
- 柘冈定有辛夷发:柘冈的山花一定会在春风中绽放,象征着希望和新生。
- 亦见东风使我知:春风吹来,让我感受到生命的气息与变化。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挟策穷乡”比喻志向与理想。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自然意象(辛夷、东风)展现内心感受,传达希望与生机。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主题在于表达对友人的深情祝福,以及对故乡的眷恋与对人生理想的思考。诗人通过对自然与人生的描绘,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策:象征学问与理想。
- 鬓丝:象征年华消逝与人生的无奈。
- 陂田:象征故乡的荒凉与失落。
- 春风:象征希望与新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王安石是哪一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元代
- D. 明代
-
诗中提到的“陂田荒尽”指的是:
- A. 诗人的家乡田地荒废
- B. 诗人对京城的思念
- C. 诗人对隐居的向往
- D. 诗人对朋友的祝福
-
诗中提到的“握手百忧空往事”意指:
- A. 回忆往事带来的快乐
- B. 过往的忧愁与无奈
- C. 朋友间的深厚情谊
- D. 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李白的送别诗,体现了对友人的深情与不舍。
- 《夜泊牛郑》:杜甫的作品,反映了对故乡的思念与人生的感慨。
诗词对比:
- 《送彦珍》与《送友人》: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朋友的送别之情,但王安石的诗更强调对乡村的思念与对隐居理想的向往,而李白的作品则更侧重于表达情感的激烈与炽热。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宋代文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