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丁中允》
时间: 2025-01-01 11:11:4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丁中允》
人生九州闲,泛泛水中木。
漂浮随风波,邂逅得相触。
始我与夫子,得官同一州。
相逢皆偶然,情义乃绸缪。
我于人事疏,而子久矣修。
磨砻以成我,德大不可酬。
乖离今六年,念子未尝休。
岂不道相逢,但得顷刻留。
欢喜不满颜,长年抱离忧。
古人有所思,千里驾车牛。
如何咫尺间,而不与予游。
顾惜五斗米,无辜自拘囚。
念彼磊落者,心颜两惭羞。
剡山碧榛榛,剡水日夜流。
山行苦无巇,水浅亦可舟。
使君子所善,来檄自可求。
何时子来意,待子南山头。
白话文翻译
人生在九州广阔的天地之间,就像水中漂浮的木头。随风波漂浮,偶然相遇。最初我和您在同一州任官,彼此相遇都是偶然,情谊却是深厚的。我对人事比较疏远,而您却早已修身齐家。经过磨练我才有所成就,而您的德行高尚,无法报答。我们已经分离六年,想念您从未间断。难道不只是相遇,而是希望能留住片刻的情谊?内心虽是欢喜,却始终有离别的忧愁。古人有远大的理想,千里之外驾车而行。为什么在咫尺之间,却无法与我相交游玩?我顾惜那五斗米,因而自我拘束。想到那些志向远大的人,心中感到羞愧。剡山青翠,剡水日夜流淌。山行艰难而无路,水浅也可乘舟。希望君子所善之人,来信自可求得。您何时能来,我在南山等候。
注释
- 九州:指中国大地,象征辽阔的天地。
- 泛泛水中木:形容漂浮不定的状态,象征人生的无常。
- 磨砻:磨练、锤炼的过程。
- 剡山、剡水:指地名,剡山在今浙江省,剡水是流经此地的河流。
- 使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通常用以指称有才德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主张“变法”,推动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提倡实用主义和理性思维。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王安石与友人丁中允分离多年后写成,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诗中反映了王安石在政治生涯中的孤独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寄丁中允》是王安石以其深厚的情感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而创作的一首诗。诗中通过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开篇以“人生九州闲,泛泛水中木”引入,展示了人生的漂泊与无常,紧接着描述与丁中允的相识和相交,强调缘分的偶然与情谊的珍贵。
诗中提到“磨砻以成我,德大不可酬”,反映了王安石对自身修养的追求以及对友人德行的敬仰。这种自我反思与对友人的赞美,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接着,诗人表达了对友人未能相见的遗憾,尽管两人地理上近在咫尺,却因为生活的琐碎而难以相聚,展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对友谊的渴望。
最后,诗人以剡山剡水为背景,描绘了自然的美景,寄托了对友人归来的期盼,整体情感在欢喜与忧愁之间交织,展现了一种深刻的思考与细腻的情感。整首诗不仅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道路的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其间的情感波动和哲思使其成为经典之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人生九州闲:人生在九州大地上,生活显得悠闲。
- 泛泛水中木:像水中漂浮的木头,象征着人生的漂泊与无常。
- 漂浮随风波:随风波荡漾,暗示生活的变幻无常。
- 邂逅得相触:偶然相遇,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缘分。
(以下省略逐句解析,具体分析可以继续深入)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剡山碧榛榛,剡水日夜流”,形成对称美。
- 比喻:如“泛泛水中木”,用水中木比喻人生的漂浮不定。
- 拟人:如“念彼磊落者,心颜两惭羞”,赋予情感以人性化的表现。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友谊的思考,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理想与情谊的渴望,体现了王安石对人际关系和个人修养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中木:象征人生的漂泊与无常。
- 剡山剡水:自然的景象,象征着美好与渴望的归属。
- 五斗米:象征着对物质生活的珍惜与自我约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九州”指代什么? A. 中国
B. 日本
C. 其他国家
答案:A -
诗人对友人的思念持续了多少年? A. 三年
B. 六年
C. 九年
答案:B -
诗中“磨砻以成我”表达了什么? A. 友谊的珍贵
B. 自我修养的重要性
C. 生活的无常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王安石的《寄丁中允》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均表达了对友谊与亲情的思念,但王安石更侧重于哲理思考,而杜甫则更注重情感的直接表达。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王安石年谱》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寄丁中允》的内涵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