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天宁寺集塔射山房 其一》

时间: 2025-01-01 06:18:15

十三塔级最初乘,老去风怀试一凭。

百万虫沙销浩劫,九天鸾鹤拥高层。

蓬莱东海思员峤,松柏西山感孝陵。

可有高岑诗句在,逢场作剧我犹能。

意思解释

游天宁寺集塔射山房 其一

原文展示

十三塔级最初乘,老去风怀试一凭。
百万虫沙销浩劫,九天鸾鹤拥高层。
蓬莱东海思员峤,松柏西山感孝陵。
可有高岑诗句在,逢场作剧我犹能。

白话文翻译

在那十三座塔的高峰上,我曾乘兴而来,尽管年岁已高,仍然想要凭借这样的风怀。
无数的虫沙已然消逝,曾经的浩劫已成过往,九天之上,仙鹤环绕着高耸的塔楼。
蓬莱在东海让我思念员峤,西山的松柏让我感怀孝陵。
是否还有高峰上的诗句存在?即使是在这种场合,我仍然能够即兴作诗。

注释

  • 十三塔:指天宁寺的十三座塔,象征着高耸的建筑和文化的积淀。
  • 虫沙:虫子和沙子,形容浩劫之后的平静。
  • 九天鸾鹤:指仙鹤,寓意高远和超脱。
  • 蓬莱:传说中的仙境,代表着理想与追求。
  • 员峤:古代名山,象征着人们的向往与追求。
  • 孝陵:明朝朱元璋的陵墓,代表着对先祖的尊敬和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龚易图(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擅长古典诗词,作品多描绘山水风光,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游览天宁寺时,诗人通过对塔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与文化的思考,同时也寄托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本诗通过对天宁寺塔楼的描写,将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完美结合。开篇以“十三塔级最初乘”引入,勾勒出高耸入云的塔楼,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在随后的描写中,诗人以“百万虫沙”形容历史的变迁,突显了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脆弱。同时,诗人又从自然的角度出发,描绘了九天之上仙鹤飞舞的美景,展现出一种超脱的心境。接着,诗人通过“蓬莱”和“孝陵”两个意象,表达了对理想与历史的思考,体现了对过往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憧憬。结尾部分,诗人则提到“可有高岑诗句在”,流露出一种不甘平凡和勇于追求的精神,展示了他对诗歌创作的热情与坚持。整体而言,诗歌情感丰富,意象鲜明,风格独特,展现了清代诗人对自然、历史和自我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十三塔级最初乘:描写诗人曾经游览高耸的十三座塔,表现出对历史建筑的敬仰与追忆。
  2. 老去风怀试一凭:年岁渐长,仍然怀有年轻时的风采与情怀,表达出一种对过往的追忆与渴望。
  3. 百万虫沙销浩劫:无数的虫沙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变迁,暗示曾经历过的浩劫已然消失。
  4. 九天鸾鹤拥高层:描绘出高空中仙鹤环绕的景象,象征着超脱和理想的追求。
  5. 蓬莱东海思员峤:以蓬莱和员峤为意象,表达了对理想境地的向往与思恋。
  6. 松柏西山感孝陵:以松柏与孝陵为象征,表达了对历史和先贤的尊重与怀念。
  7. 可有高岑诗句在:诗人自问是否还有高峰上的诗句存在,体现了对诗歌的追求。
  8. 逢场作剧我犹能:即使在偶然的场合,诗人依然能够即兴作诗,表现出对创作的热爱。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虫沙”比喻历史的变迁。
  • 对仗:如“蓬莱东海思员峤,松柏西山感孝陵”,体现了工整的对仗工艺。
  • 意象:多种意象的运用,如塔、虫沙、仙鹤等,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观与历史遗迹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历史的沉思,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身创作的追求与坚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历史的积淀。
  • 虫沙:代表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
  • 鸾鹤:象征着高远、超脱的理想境界。
  • 蓬莱:代表理想与追求,传达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 孝陵:象征对先祖的尊重与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十三塔”象征什么?

    • A. 自然景观
    • B. 历史遗迹
    • C. 个人情感
    • D. 诗歌创作
  2. 诗中“百万虫沙”表明了什么?

    • A. 时间的流逝
    • B. 自然的美丽
    • C. 个人的追求
    • D. 对历史的怀念
  3. “九天鸾鹤”象征着什么?

    • A. 现实生活
    • B. 超脱与理想
    • C. 个人情感
    • D. 自然景观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青山遮不住》——王安石

诗词对比

  • 《登高》:同样描绘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表达对历史的思考与对未来的期盼。
  • 《夜泊牛渚怀古》:展现出对历史的感慨与对理想的追求,风格上有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龚易图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