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谣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19 18:07:50

偶作山中游,愿向山中老。

只愁山中人,不知山中好。

达官爱入山,野僧爱入城。

扰扰亦无心,毋近利与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偶作山中游,愿向山中老。
只愁山中人,不知山中好。
达官爱入山,野僧爱入城。
扰扰亦无心,毋近利与名。

白话文翻译:

偶尔我在山中游玩,希望能在这里老去。
只可惜山中的人,不知道山中的美好。
达官贵人喜欢去山里,野僧却喜欢去城市。
繁忙的生活也无心,莫要靠近名利与权势。

注释:

  • 偶作:偶尔做,随意地。
  • 山中:指山林、山野之中。
  • :在此指老去,隐居于山中。
  • :担忧、忧虑。
  • 达官:指官位高、权势大的人。
  • 野僧:指那些隐居于山林的和尚。
  • 扰扰:形容繁忙或喧嚣的样子。
  • :不要。
  • :接近。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特别明显的典故,但体现了隐居与追求名利的对立,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自然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缪荃孙(1780年-1860年),字仲华,号竹溪,清代诗人,擅长诗词,作品多描写山水田园,追求隐逸生活,反映当时社会的变迁与个人的情感。

创作背景:

《山中谣二首》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之际。诗人在此背景下,表达了对世俗繁华的厌倦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士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山中谣二首 其一》通过简洁的语言,展示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反思。首句“偶作山中游”,带着几分随意与闲适,似乎暗示着诗人对生活态度的随和与洒脱。接下来的“愿向山中老”,则显示了他对山中宁静生活的渴望,表现出一种对岁月静好的理想。

然而,诗人并不满足于个人的隐居生活,他关注到“只愁山中人,不知山中好”,此句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社会现象:即使在山中,仍有一些人未能领悟到自然之美,这引发了诗人的忧虑和感慨。接下来对比“达官爱入山,野僧爱入城”,两者之间的反差描绘了不同社会阶层对生活的选择,达官贵人追求名利,野僧却向往繁华,这种对比让读者反思人生的真实价值。

最后,结尾“扰扰亦无心,毋近利与名”更是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名利的拒绝,强调了内心的宁静和对世俗的超脱。整首诗宛如一曲山中吟唱,令人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人生的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偶作山中游:表达了随意游玩山中的轻松心情。
  • 愿向山中老:渴望在山中安然生活,安度晚年。
  • 只愁山中人:对周围人缺乏对自然的理解而感到忧虑。
  • 不知山中好:意指那些人未能领悟到自然的美好。
  • 达官爱入山:指出高官们追求隐居的表面,但内心追逐名利。
  • 野僧爱入城:反映出隐士也向往城市的繁华。
  • 扰扰亦无心:在繁忙的生活中感到无奈。
  • 毋近利与名:强调拒绝追求名利,追求心灵的宁静。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达官与野僧的对比,突出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
  • 排比:句式的重复与对称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和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隐逸与世俗、自然与名利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对简单、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名利的淡薄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宁静、自然与隐逸的生活。
  • :代表社会的纷扰与喧嚣。
  • 达官:象征权力与名利。
  • 野僧:象征追求精神自由的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达官”指的是: A. 隐士
    B. 官位高的人
    C. 普通百姓

  2. 诗人对名利的态度是: A. 追求
    B. 无所谓
    C. 拒绝

  3. “愿向山中老”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 A. 希望在城市生活
    B. 渴望隐居于山中
    C. 不再思考人生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望庐山瀑布》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写山水,但更强调自然景色的美丽与宁静。
  • 李白《望庐山瀑布》:表现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与豪放的情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 《山水田园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