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令 春夜闻雁》
时间: 2025-01-01 18:13:4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兰釭花暝,听沉沉莲漏,闲愁如发。况是残宵闻雁语,叫得云波欲裂。秋托芦花,春憎燕子,辛苦关河阔。问君何事,年年来往天末。从道系帛传书,当时塞外,此日何由达。知我凄凉身世感,除是窗前明月。忆弟情深,思亲梦远,泪揾罗襟湿。轮肠宛转,此心能向谁说。
白话文翻译
在兰花的芳香中,夜色渐深,静静地听着沉重的莲花滴水声,心中满是无尽的愁绪。更何况在这残夜中听到雁声,仿佛要把云海撕裂。秋天的芦花托起了我的思念,而春天的燕子却让我感到厌倦,心中思念的河流是如此宽广。问你何事,年年都往远天的尽头去。从前有帛书传递消息,那时在边塞,而如今又如何能到达?只有窗前的明月能知我这凄凉的身世。忆起兄弟情深,思念亲人梦远,泪水打湿了衣襟。这样的心情曲折,究竟能向谁诉说?
注释
- 兰釭:指兰花的灯,象征高雅和幽静的夜晚。
- 莲漏:指莲花的水滴声,引申为时间流逝。
- 闲愁如发:形容愁绪如同头发般纷乱。
- 云波欲裂:形容雁声穿云而过,似乎要撕裂云波。
- 帛传书:古代用丝绸书写的信件。
- 塞外:指边疆地区,通常与家乡相对。
- 明月:象征思念和孤独的情感寄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佩金,清代诗人,以词作见长,风格细腻,情感丰富。其作品常表现对亲情、友情的深切思念。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春夜,诗人独自一人,思念远方的亲人,情感沉重且细腻,反映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悟和对亲情的渴望。
诗歌鉴赏
《百字令 春夜闻雁》是一首充满思乡情绪的词作,通过春夜的景象,借雁声传达出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与孤独。开篇以“兰釭花暝”引入,营造出一种静谧的夜晚氛围。诗人通过“听沉沉莲漏”来表现时间的流逝,愁绪的积累。接下来的“况是残宵闻雁语”,更是将孤独的情感推向高潮,雁声仿佛在撕裂寂静的夜空,象征着思乡之情的强烈与无奈。
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对景物的描写逐渐转向内心的感受,提到“秋托芦花,春憎燕子”时,秋与春的对比,展示了时间的轮回与情感的错位。这里可以看出,诗人对于季节变化引发的情感波动,显示出他内心的失落和痛苦。
“问君何事,年年来往天末”,诗人对远方友人的询问,似乎在表达他对人生无常的感叹,以及对未来的迷茫。最后几句“忆弟情深,思亲梦远”,更是将情感推向极致,泪水湿润了衣襟,表现出一种无法诉说的心痛。
整首词作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李佩金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思想,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兰釭花暝:夜色蒙蒙,兰香四溢,营造出一种恬静的氛围。
- 听沉沉莲漏:听着莲花的水滴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愁苦。
- 闲愁如发:愁绪如同头发般纷乱,形象地描绘出心中无尽的烦恼。
- 况是残宵闻雁语:在这残夜中,听到了雁叫声,愁绪更加浓重。
- 叫得云波欲裂:雁声划破宁静的夜空,象征着思乡的强烈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愁绪比作纷乱的头发,形象生动。
- 拟人:雁声似乎能撕裂云波,赋予自然景象以情感。
- 对仗:如“秋托芦花,春憎燕子”,形成美丽的音韵和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亲人深切的思念与人生无常的感慨,情感基调沉重而细腻,反映了诗人对亲情的渴望与对孤独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兰釭:象征高雅与孤寂。
- 莲漏:代表时间的流逝。
- 雁声:象征思乡与离别。
- 明月:寄托诗人的思念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百字令 春夜闻雁》的作者是谁?
- A. 杜甫
- B. 李佩金
- C. 白居易
- D. 李白
-
诗中提到的“兰釭花暝”意指什么?
- A. 夜晚的宁静
- B. 兰花的香气
- C. 两者都有
-
“问君何事,年年来往天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未来的期待
- B. 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 C. 对亲情的渴望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春夜喜雨》 杜甫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与李佩金的《百字令 春夜闻雁》都表达了浓厚的思乡情,但李白的作品更倾向于简单的情感流露,而李佩金的作品则通过细腻的意象和复杂的情感结构展现内心的纠结与孤独。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唐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