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远山雪
风气真如冬夜寒,霏霏雨雪灿层峦。
寒门欲把新书读,争奈辉光远映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严寒的冬季,风寒刺骨,夜晚的寒冷让人感到无比凄凉。纷纷扬扬的雨雪覆盖了层层山峦,景色美丽却令人感到寒意逼人。身处寒门的我,想要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读新书,但却无奈于外面光线昏暗,难以看清字句。
注释:
- 风气:指风的气息,这里比喻寒冷的天气。
- 霏霏:形容细小的雪花纷纷扬扬的样子。
- 层峦:指重叠的山峦。
- 寒门:指家境贫寒的人家。
- 辉光:指光亮,通常用于形容光线的照耀。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寒门”一词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形容生活贫困的人,反映了社会的严酷与个人的奋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湛恩是清代的一位诗人,生于晚明,活跃于清初。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为题材,抒发自己的情感与志向。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作于冬季,诗人身处寒冬,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与学习的渴望。他希望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却因环境的限制而感到无奈,体现了对知识的渴望与对现实的无力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了寒冬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无奈。开篇“风气真如冬夜寒”一句,直接点明了季节的寒冷,仿佛让读者感受到了寒风的刺骨。接下来的“霏霏雨雪灿层峦”,则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雪花飘落的景象,描绘出一幅美丽却又冷峻的冬日山水画。
然而,诗人在享受这种美景的同时,又感受到了生活的困境。“寒门欲把新书读”,表达了他对知识的渴求,但“争奈辉光远映难”又让人感受到现实的无奈与困扰。在光线不足的环境中,他渴望学习却又无能为力,这种矛盾的情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沉的思考与反思。
从艺术上看,诗人在意象的运用上非常到位,既有自然之美,又有人生之苦,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张力。同时,诗中简洁而有力的用词,使得情感真实而动人。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冬天的景象,更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在困境中奋斗的决心与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风气真如冬夜寒:以寒冷的风气引入,设定了整首诗的情境。
- 霏霏雨雪灿层峦:描绘了冬雪的景象,展现了自然的美丽。
- 寒门欲把新书读:表达了诗人渴望学习的心情。
- 争奈辉光远映难:体现了现实的无奈,尽管有学习的欲望,却由于条件限制而难以实现。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风的寒冷比作冬夜,生动形象。
- 对仗:前后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霏霏雨雪”和“层峦”描绘出冬季的诗意。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寒冷的环境映衬出诗人内心的渴望与无奈,表达了在逆境中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生活困境的思考,揭示了人们在艰难时刻仍然坚持学习与追求理想的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气:象征着环境的严酷与不易。
- 雨雪:代表着艰难的条件,同时也暗示了生命中的美丽与不易共存。
- 寒门:象征着贫困与奋斗,反映了社会的现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霏霏”一词的意思是: A. 细小的雪花
B. 大雨倾盆
C. 强烈的阳光
D. 刺骨的寒风 -
“寒门”在诗中指的是: A. 富裕的人家
B. 生活贫困的人家
C. 书香门第
D. 书店 -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 A. 对大自然的热爱
B. 对知识的渴求与现实的无奈
C. 对人生的无助感
D. 冬天的美丽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王之涣
诗词对比: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同样以夜晚为背景,表达思乡之情,但与陈湛恩的《远山雪》相比,李白更侧重于情感的抒发,而陈湛恩则更强调环境对个人追求的影响。这种对比反映了不同诗人在面对自然与人生的态度与情感。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清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