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莲房前后熟,供啖不须齐。
肉嫩山蜂子,棱深天马蹄。
尚连余蕊在,深映乱荷低。
脆美知新采,近根犹带泥。
白话文翻译:
莲房前后都成熟了,可以食用的并不需要全都齐整。
莲子的肉质鲜嫩,像山蜂的幼虫,棱角分明如天马的蹄子。
尚且还有余下的花蕊在,深色的影子映照着杂乱的荷叶低垂。
脆嫩美味的莲子知道是新采的,离根部近的地方仍然带着泥土气息。
注释:
- 莲房:指莲子的果实。
- 供啖:供人食用。
- 肉嫩:指莲子肉质鲜嫩。
- 山蜂子:指蜂的幼虫,形象生动地形容莲子的肉质。
- 棱深:形容莲子的果实棱角分明。
- 天马蹄:将莲子形容成马蹄,生动形象。
- 余蕊:指尚未凋谢的莲花花蕊。
- 深映:深色的影子映照。
- 脆美:形容莲子的口感和味道。
- 新采:指刚刚采摘的莲子。
- 犹带泥:形容莲子在水面上,靠近根部的地方仍然带着泥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以《资治通鉴》而闻名。司马光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表现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创作背景:
《南园杂诗》是司马光在晚年所作,反映了他在南园中闲适的生活状态以及对自然的热爱。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诗人对莲花以及夏日田园风光的感悟密切相关,表现了他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莲房》通过对莲子成熟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受。诗中前两句以“莲房前后熟”开篇,显得生动而具体,直接展现了自然界中莲子的丰收场景,给人以清新之感。接下来的“肉嫩山蜂子,棱深天马蹄”,则通过比喻手法,将莲子的鲜嫩与山蜂幼虫相比较,生动形象地传达出它的美味和诱人。
后两句“尚连余蕊在,深映乱荷低”描绘了莲花与荷叶的自然环境,形成一种宁静而和谐的画面。最后一句“脆美知新采,近根犹带泥”则让人感受到一种质朴的生活气息,似乎让人嗅到了泥土的芬芳,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和生活气息。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莲子的美味,还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生活的珍惜,体现了他对简单而美好事物的向往,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和自然情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莲房前后熟:引入主题,莲子成熟的场景。
- 供啖不须齐:强调成熟的莲房并不需要一模一样,可以随意品尝。
- 肉嫩山蜂子:用比喻形容莲子的肉质鲜嫩,生动形象。
- 棱深天马蹄:继续借用比喻,强调莲子的形状特征。
- 尚连余蕊在:描绘莲花尚未凋谢的状态,增添生机。
- 深映乱荷低:如画般的描写,暗示莲花与荷叶的关系。
- 脆美知新采:直接评价莲子的美味,强调新鲜。
- 近根犹带泥:展现自然状态,给人真实的感觉。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肉嫩山蜂子”、“棱深天马蹄”,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整首诗句式工整,音韵和谐。
- 意象:通过描写莲子和莲花,形成鲜明的自然意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自然的美好与丰收,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与欣赏,展现出诗人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莲房:象征丰收与美好,表现自然的馈赠。
- 余蕊:代表生命的延续与希望。
- 泥土:象征自然的真实与质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莲房”指的是什么? A. 荷叶
B. 莲子
C. 花蕊 -
诗中提到的“肉嫩山蜂子”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A. 莲子的肉质
B. 荷叶的颜色
C. 花蕊的形状 -
“尚连余蕊在”这句中“余蕊”指的是什么?
A. 还未凋谢的花蕊
B. 还未成熟的莲子
C. 荷叶
答案:
- B. 莲子
- A. 莲子的肉质
- A. 还未凋谢的花蕊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同样展现了自然美。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田园风光,表现自然的宁静。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描绘自然景象,但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感。
-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虽同样是描写自然,但更强调人和自然的关系。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合集》
- 《司马光年谱》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