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馆》

时间: 2025-01-01 12:01:06

孤馆多雨色,青苔被阶墀。

秋风行半道,玄蝉催高枝。

伫立裁锦字,信美将谁思。

空廓易流响,非复堕钗时。

盛年不自得,良觌难重期。

安得随阳鸟,缄书寄瑶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孤馆多雨色,青苔被阶墀。
秋风行半道,玄蝉催高枝。
伫立裁锦字,信美将谁思。
空廓易流响,非复堕钗时。
盛年不自得,良觌难重期。
安得随阳鸟,缄书寄瑶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一座孤独的馆舍,常常被雨水笼罩,青苔覆盖了台阶。秋风在半路上吹过,黑蝉在高枝上催促鸣叫。诗人站立在此,试图写下美好的文字,但这些思绪又是寄托给谁呢?空旷的环境易于产生回音,已不是当年失落发钗的那个时候。正值盛年,却不能自得其乐,良好的相逢难以重来。怎能像阳光下的小鸟一样,封书寄往瑶池呢?

注释:

  • 孤馆:孤独的馆舍,指诗人的居所。
  • 多雨色:雨水多,景色阴郁。
  • 青苔:生长在潮湿环境中的植物,象征时间的流逝。
  • 玄蝉:指黑蝉,秋天的象征。
  • 裁锦字:指写下美好的文字。
  • 信美:信中的美好情感。
  • 空廓:形容环境空旷。
  • 流响:指声音的回响。
  • 盛年:人生的黄金时期。
  • 良觌:良好的相见。
  • 阳鸟:阳光下的小鸟,象征自由。
  • 瑶池:神话中的仙境,象征理想和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敬,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以情感细腻、意象丰富著称。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的纠葛,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物表达内心的孤独与思念,反映了对美好时光的渴望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孤馆》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诗人在孤独的环境中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开篇的“孤馆多雨色”直接设定了诗的基调,阴郁而孤寂。接下来的“青苔被阶墀”则进一步加强了这种孤独感,青苔的生长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无常。

“秋风行半道,玄蝉催高枝”通过描绘秋风与蝉鸣,营造了一种萧瑟的秋意,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离别的感伤。诗人伫立于此,试图写下美好的文字,却又感到无从寄托,流露出对美好情感的渴望与无奈。

“空廓易流响,非复堕钗时”意指在这样的空旷环境中,声音的回响显得格外清晰,却又与昔日的美好时光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使得诗人在盛年时的无奈与对未来的渴望愈发突显。

最后,“安得随阳鸟,缄书寄瑶池”则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希望能够像阳光下的小鸟一样自由地传递自己的思念与情感。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孤独与思念交织的复杂心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了孤馆的环境,营造了阴郁的氛围。
    • 第二联通过秋风与蝉声引入季节的变换,象征生命的流逝。
    • 第三联反映了诗人的思绪,表达对美好情感的渴望。
    • 第四联通过空旷的环境与声音的回响,强调时间的无情。
    • 第五联表现了对盛年生活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迷茫。
    • 第六联则是对理想自由的向往,寄托着诗人的情感。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阳鸟”比喻自由自在的生活。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工整,形成了优美的对仗。
    • 拟人:如“玄蝉催高枝”,使蝉鸣似乎有了情感。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秋天的孤馆描绘了人生的孤独与思念,反映出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渴望,传递出一种深沉的情感。

意象分析:

  • 孤馆:象征孤独与内心的寂寞。
  • 青苔:时间流逝的象征。
  • 秋风:象征生命的转瞬即逝。
  • 玄蝉:在秋天鸣叫,象征告别与思念。
  • 阳鸟:自由与理想生活的象征。
  • 瑶池:理想境界与美好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孤馆多雨色”描绘了怎样的环境?

    • A. 温暖
    • B. 凄凉
    • C. 热闹
    • D. 明亮
  2. “安得随阳鸟”中“阳鸟”象征什么?

    • A. 自由
    • B. 孤独
    • C. 悲伤
    • D. 思念
  3. 诗人在诗中对美好情感的寄托是通过什么方式?

    • A. 写信
    • B. 听歌
    • C. 画画
    • D. 旅行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李敬的《孤馆》更加强调内心的孤独与思念,而王维则多了一份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 同样是在描绘秋天的感受,但李敬的作品更显 melancholic,王维则呈现出一种淡泊名利的境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作品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李敬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