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武昌》

时间: 2025-01-17 08:34:38

四时常不极,一棹况无涯。

击汰天疑路,停桡水是家。

危洲行处直,远郭望中斜。

沙势衔山影,波光荡日华。

芦明空岸雪,叶乱晚陂霞。

稍辨武昌树,初飞梦泽鸦。

客愁增湍驶,楚色满蒹葭。

欲访河干叟,林端见古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四时常不极,一棹况无涯。
击汰天疑路,停桡水是家。
危洲行处直,远郭望中斜。
沙势衔山影,波光荡日华。
芦明空岸雪,叶乱晚陂霞。
稍辨武昌树,初飞梦泽鸦。
客愁增湍驶,楚色满蒹葭。
欲访河干叟,林端见古槎。

白话文翻译:

四季的变化总是没有尽头,划船在无边的水面上。
击打水面,怀疑这条路是否存在,停桨不动,水波才是我的家。
在险峻的洲头行走,远处的城市在视线中显得斜斜的。
沙滩的形状映衬着山的影子,波光荡漾着日光的华彩。
芦苇在明亮的空岸上如雪一般,树叶在晚霞的映衬下纷乱飘落。
稍微辨认出武昌的树木,初飞的乌鸦从梦泽上空掠过。
作为客人,心中的愁苦伴随着湍流而加重,楚地的景色布满了蒹葭。
想要去拜访河边的老翁,林边隐约见到古老的木桩。

注释:

  • 四时:四季。
  • :船桨。
  • 击汰:打水声,疑惑水路。
  • 停桡:停下船桨。
  • 危洲:险峻的沙洲。
  • 远郭:远处的城郭。
  • 沙势:沙滩的形状。
  • 芦明:芦苇清晰,明亮。
  • 初飞:刚刚飞起。
  • 梦泽鸦:梦中的泽地乌鸦。
  • 客愁:作为客人的忧愁。
  • 蒹葭:水边的芦苇。
  • 河干叟:河边的老人。
  • 古槎:古老的木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敬是清代的一位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所知,但其词风清丽,独具一格,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过武昌》是在诗人游历武昌时创作的,反映了其对江河湖泊的感慨与思索,同时寄托了对故乡和人生的深切情感。

诗歌鉴赏:

《过武昌》展现了诗人李敬在水边游历时的所见所感,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浩瀚自然的敬畏与对人生旅途的思考。开头的“四时常不极”点明了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无常,显示出一种哲理的思考;而“一棹况无涯”则将读者带入了诗人划船的场景,仿佛可以感受到水面波光粼粼的美好。

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逐渐展开了他内心的情感。他的愁苦在“客愁增湍驶”中加重,表现出一种身处异乡的孤独感;同时“楚色满蒹葭”则暗示了对故乡的思念。整首诗在描绘景色的同时,也在渗透着诗人深沉的情感,引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四时常不极,一棹况无涯。”:描绘时间的流逝无尽,船桨划动的同时感受到无边的水面。
  2. “击汰天疑路,停桡水是家。”:打水声中产生对前路的疑惑,停下桨,水波仿佛成了自己的归属。
  3. “危洲行处直,远郭望中斜。”:在危险的沙洲上行走,远处的城市显得斜斜的,给人一种不安的感觉。
  4. “沙势衔山影,波光荡日华。”:沙滩的形状与山影相接,波光映照着日光的华丽。
  5. “芦明空岸雪,叶乱晚陂霞。”:芦苇在明亮的岸边如雪,树叶在晚霞下飘落,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6. “稍辨武昌树,初飞梦泽鸦。”:隐约辨认出武昌的树木,乌鸦掠过梦中泽地,似乎带来一丝梦幻。
  7. “客愁增湍驶,楚色满蒹葭。”:作为客人,愁苦随着湍流增加,楚地的景色布满了芦苇。
  8. “欲访河干叟,林端见古槎。”:想要拜访河边的老人,却在林边看到古老的木桩,勾起对往昔的回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波比作归属,表现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 对仗:如“危洲行处直,远郭望中斜”,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水波和景物仿佛有生命,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悟、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旅途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沙洲:代表着险境和不确定性。
  • 树木与乌鸦:象征着故乡的记忆,带有淡淡的忧伤。
  • 芦苇: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坚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击汰天疑路”中的“击汰”意指: a) 打水声
    b) 疑惑
    c) 努力
    d) 船行

  2. 诗人通过“客愁增湍驶”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孤独与忧愁
    c) 兴奋
    d) 无奈

  3. 诗中提到的“楚色满蒹葭”主要表现了:
    a) 生命的活力
    b) 对故乡的思念
    c) 自然的美丽
    d) 人生的苦涩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同样表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表达了对故乡和生命的思考。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李敬的《过武昌》更注重细腻的自然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流露,而王之涣则更强调壮阔的场景和豪情壮志。两者在风格上各有特点,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鉴赏》
  • 《古诗文选读》
  • 《李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