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洞庭望月》
好风临湖水,清光不可分。
有天涵万象,无地点微云。
邻笛声相应,仙舟影绝群。
如何风外雁,偏向夜深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洞庭湖上观月的美丽景象。微风拂过湖面,清澈的月光洒下,仿佛与湖水融为一体。天空广阔无边,万物都在其中,只有几缕淡淡的云彩。邻近的地方传来笛声,与月光相呼应,仿佛仙舟在水面上漂浮,与其他船只隔绝。此时,夜深人静,只有远处的雁鸣声传来,似乎与这静谧的夜晚形成对比。
注释:
- 好风:指的是轻柔的风,给湖水带来愉悦的气息。
- 清光:形容月光清澈明亮。
- 涵万象:指天空包容了所有的景象。
- 无地点微云:形容天空中飘浮的云彩稀少而轻盈。
- 邻笛:指邻近地方传来的笛声。
- 仙舟:比喻轻盈飘浮的船只,似乎如同仙人乘坐的船。
- 风外雁:指在风中飞翔的雁,表现出一种孤独的感觉。
- 偏向夜深闻:说明雁的叫声在夜深时传来,增加了夜的静谧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敬,清代诗人,生平不详,著作甚为优秀,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常常以自然景象为题材,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洞庭湖之畔,正值夜晚,月光明亮,诗人驾舟游览,感受湖面的宁静和月色的优美,寄托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洞庭望月》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具有清新、优雅的风格。全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洞庭湖的美丽月夜。开篇“好风临湖水”即带出了自然的和谐美,微风轻拂,湖水荡漾,月光照耀,形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接着“有天涵万象,无地点微云”两句,诗人以广阔的天空和微薄的云彩来衬托湖面的开阔与宁静,仿佛一切都在月光的笼罩下,显得清澈透彻。
“邻笛声相应,仙舟影绝群”,此处诗人通过邻近传来的笛声与湖面上舟影的交融,描绘了一个如梦似幻的场景,突显出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对自然的感悟。同时,最后一句“如何风外雁,偏向夜深闻”,在夜深之际,孤雁的鸣叫打破了宁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添了一丝思索的意味,似乎在表达诗人对孤独与自然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氛围宁静,情感深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在自然中获得的内心宁静,具有深远的哲理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好风临湖水:描写湖面上轻柔的微风,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 清光不可分:月光洒在湖面,清澈明亮,仿佛与湖水融为一体。
- 有天涵万象:天空辽阔,包容万象,展现出大自然的广阔。
- 无地点微云:天空中漂浮着微薄的云彩,衬托出清澈的夜空。
- 邻笛声相应:邻近的地方传来笛声,与周围的美景相呼应。
- 仙舟影绝群:舟影在水中轻盈,似乎与其他船只隔绝,营造出一种超然的意境。
- 如何风外雁:此句表达了孤雁在风中飞翔,形成了一种孤独的意象。
- 偏向夜深闻:夜深时,孤雁的鸣叫声传来,增加了夜的静谧与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舟影比作“仙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
- 拟人:风、云等自然元素被赋予了情感,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
- 对仗:如“邻笛声相应”与“仙舟影绝群”,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追求,借助月光、湖水与孤雁的意象,表达了宁静、孤独与思索的情感。诗人通过对美好自然的描绘,反映了内心的平和与对生活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湖水:象征宁静与深邃。
- 月光:象征清澈与明亮,代表希望与梦幻。
- 笛声:象征人文情感,传递宁静与和谐。
- 孤雁:象征孤独,反映诗人的内心情感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李敬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诗中描绘的主要景象是什么?
- A. 山川
- B. 湖水和月光
- C. 城市
- D. 森林
-
“邻笛声相应”中的“相应”指的是什么?
- A. 回声
- B. 回应
- C. 反射
- D. 交错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夜泊牛津》白居易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洞庭望月》均以月亮为主题,但前者更多地表现了思乡情怀,后者则强调自然之美与内心宁静的体验。两首诗在意象和情感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李敬研究》
- 《古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