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秦贱儒冠贵鞅斯,士生此际命如丝。可怜聚议骊山下,骈首趋坑尚未知。
白话文翻译:
在秦朝,士人贱如平民,只有贵族才能高高在上;在这个时代,士人的命运如同细丝般脆弱。可怜的是,大家在骊山脚下聚集商议,却不知道自己将要被送入坑中。
注释:
- 秦贱:指秦朝士人的地位卑微。
- 儒冠:儒生的头冠,象征士人的身份。
- 贵鞅斯:指贵族和权贵,特别是商鞅等权臣。
- 士生:士人,知识分子。
- 命如丝:形容命运脆弱,如细丝般易断。
- 骊山:位于陕西,古时为丞相和士人聚议之地。
- 趋坑:指被送入坑中,暗指被杀的命运。
典故解析:
诗中提及的“骊山下”与“坑”的典故,源自历史上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施的焚书坑儒政策。骊山是历史上著名的聚议地点,而坑则是士人们所面临的残酷命运,暗示了对知识分子的迫害以及士人阶层的悲惨境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字季真,号云谷,宋代著名诗人,擅长词和诗,风格豪放,作品常反映社会现实及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背景是对秦朝政治的反思。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士人悲惨命运的同情,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压迫。
诗歌鉴赏:
《读秦纪七绝》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展现了士人阶层在政治斗争中的无奈与悲哀。开篇以“秦贱儒冠贵鞅斯”点明士人的地位低下,接着用“命如丝”形容其脆弱的命运,生动地传达出时代的悲凉。接下来,诗人描绘了士人们在骊山下聚集,商讨对策的情景,然而“趋坑尚未知”则是对他们命运的无情揭示,表明即便在聚议中,也无法逃脱被坑杀的命运。整首诗用词简练而意蕴深远,历史与现实的交织,让人深感士人的悲惨与无助,反映出作者对时代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秦贱儒冠贵鞅斯”:指出在秦朝,士人的地位低贱,而权贵则高高在上。
- “士生此际命如丝”:士人们的命运极为脆弱,形势岌岌可危。
- “可怜聚议骊山下”:士人们在骊山下聚集商议,表达出一种无奈的情感。
- “骈首趋坑尚未知”:暗示士人们即将面临死亡的命运,却仍然无知无觉。
-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贱”与“贵”的对立,突显士人地位的卑微。比喻“命如丝”则形象地表达了士人命运的脆弱。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士人悲惨命运的同情,揭示了历史上权力和知识之间的矛盾,反映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懑。
意象分析:
- 骊山:象征士人聚集的场所,也代表着他们的理想与希望。
- 坑:象征着死亡与悲惨的命运,暗示历史对士人的迫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骊山”象征什么?
- A. 聚集商议的地方
- B. 士人的理想
- C. 权贵的住所
- D. 以上皆是
-
诗中“命如丝”是用来形容什么?
- A. 士人的理想
- B. 士人的脆弱命运
- C. 时代的变迁
- D. 权力的争夺
-
诗人对士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 A. 同情
- B. 蔑视
- C. 冷漠
- D. 崇拜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浦歌》:李白的作品,表现对生活的感慨与无奈。
- 《登高》:杜甫的作品,反映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登高》相比,刘克庄的《读秦纪七绝》更侧重于历史的反思与士人命运的悲愤,而杜甫则更为关注现实的苦难与个人的情感。两者虽各有侧重,但均体现了对社会不公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包含刘克庄及其他宋代诗人的作品。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对古典诗词的分析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