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一首》

时间: 2025-01-07 18:12:36

书卷交疏觉昼长,田园收薄值年荒。

老而用事独毛颖,何以解忧惟杜康。

赐帛恩深优故老,催租人至败重阳。

西风烂熳开蓉菊,不管先生两鬓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即事一首
——刘克庄

书卷交疏觉昼长,
田园收薄值年荒。
老而用事独毛颖,
何以解忧惟杜康。
赐帛恩深优故老,
催租人至败重阳。
西风烂熳开蓉菊,
不管先生两鬓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在书卷之间交流,感觉白昼变得漫长;田园的收成微薄,正值荒年。虽然已经年迈,但仍在忙于政务,心中忧虑愈发加重,只有杜康酒能解忧。朝廷对老人的恩赐深厚,但催租的人却在重阳节时到来。西风中,菊花盛开,尽管作者的两鬓已显霜白。

注释:

  • 书卷:指书籍,象征知识与修养。
  • 交疏:交谈、交流。
  • 田园收薄:田地的收成稀薄。
  • 用事:担任职务,参与政务。
  • 毛颖:指老年人,但仍努力工作;“毛”意为老。
  • 杜康:古代一种酒,用来解愁。
  • 赐帛:朝廷给予的绢帛,象征恩惠。
  • 催租:催促交纳租金。
  • 重阳:指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 西风烂熳:西风吹来,花开得灿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1269),字梦得,号天池,南宋诗人,因其诗风清新脱俗而被后世推崇。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与人生,抒发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与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和自然灾害频繁之时,诗人以个人的生活感受为切入点,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忧虑和困境。诗中对自然的描绘与个人的情感交织,展现出对现实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刘克庄的《即事一首》以清新的笔调描绘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开篇“书卷交疏觉昼长”,描绘了诗人沉浸在书本中,感受到时间的延续,暗示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的反思。接着,诗人提到“田园收薄值年荒”,不仅表明了当时的经济困境,也反映了他对农民生计的关切。

“老而用事独毛颖”,这句直白而又深刻地揭示了老年人在社会中仍需承担责任的艰辛。随后的“何以解忧惟杜康”,则体现了诗人对人生苦闷的无奈与自嘲,唯有借酒消愁。诗的后半部分,提到“赐帛恩深优故老”,表现了对老年人应有的尊重与关怀,然而“催租人至败重阳”的对比,突显了人们对生活压力的无奈。

最后两句“西风烂熳开蓉菊,不管先生两鬓霜”,则是对生命的感悟与淡然。尽管面临岁月的侵蚀,诗人仍能在花开时节找寻到一丝宁静与美好。这种矛盾的情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厚重的人生哲思,既有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又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书卷交疏觉昼长:在书本中交流,感到一天的时间变得漫长。
  2. 田园收薄值年荒:农村的收成微薄,正值荒年。
  3. 老而用事独毛颖:年纪大了却仍在忙于政务,心中愁苦。
  4. 何以解忧惟杜康:用什么来解忧,唯有杜康酒。
  5. 赐帛恩深优故老:朝廷对老人的恩惠深厚。
  6. 催租人至败重阳:催租者在重阳节时到来。
  7. 西风烂熳开蓉菊:西风吹来,菊花盛开。
  8. 不管先生两鬓霜:不顾作者已白发苍苍。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赐帛恩深”与“催租人至”形成鲜明对比,展现生活的矛盾。
  • 拟人:将自然景象与诗人情感相结合,使得环境与内心产生共鸣。
  • 象征:杜康酒象征着逃避与解忧,而菊花则象征着生命的坚韧与美好。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观察与思考,既有对于年岁增长的无奈与愁苦,也有对生活美好瞬间的珍惜,体现了人对生活的坚韧与向往。

意象分析:

  • 书卷:象征知识与求知欲。
  • 田园:代表自然与生活的艰辛。
  • 杜康:象征解愁的手段,反映人们对生活压力的逃避。
  • 菊花:象征生命的坚韧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杜康”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风
    B. 一种酒
    C. 一种花
    D. 一种乐器

  2. “田园收薄值年荒”中的“薄”指的是什么? A. 繁盛
    B. 稀少
    C. 丰富
    D. 庄稼

  3. 诗中提到的“重阳”指的是哪一天? A. 农历八月十五
    B. 农历九月初九
    C. 农历十二月初一
    D. 农历正月初一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对生活的忧虑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同样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刘克庄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者均描绘自然景色,但刘克庄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而王之涣则更侧重于壮丽的景象与人生哲理的结合。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刘克庄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