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黄山
作者: 黄庭坚
平时游此每雍容,
掩袂今来对晚风。
白首同归人不见,
黄山依旧月明中。
白话文翻译:
我平常在这里游玩时总是心情舒畅,
今天独自来到此地,迎着晚风。
白头老友已不再见,
黄山依旧在月光下显得明亮。
注释:
- 雍容:形容气度从容,优雅自在。
- 掩袂:掩住衣袖,表示一种优雅、文雅的姿态。
- 同归:指一起回到某个地方,这里可以理解为同归于尽。
- 月明中:指在明亮的月光下。
典故解析:
- 黄山:黄山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特的地形而闻名,是中国著名的名山之一。在古代文学中,黄山常被视为高洁、永恒的象征。
- 白首:常用于形容老年人,诗中暗指生命无常,知心好友已不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魁卿,号山谷,晚号涧田,江西人,北宋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他以豪放的个性和清新的文风著称,尤其在词和诗的创作上都有极高的造诣。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黄庭坚晚年,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黄山作为一个象征,代表着不变的自然和人事的无常。
诗歌鉴赏:
这首《宿黄山》通过简单却深刻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友人的怀念。首句“平时游此每雍容”,描绘了诗人平常游玩的愉悦心境,营造出一种轻松而又自然的氛围。然而,接下来的“掩袂今来对晚风”,则转向一种孤独的情绪,晚风中透露出一丝清冷和凄凉,暗示了诗人此时的孤单与思绪的缠绵。
“白首同归人不见”一句,直接道出了诗人对朋友的追思与惋惜,白头老友不再相见,内心的失落感油然而生。最后一句“黄山依旧月明中”,则以黄山的永恒与月光的明亮,形成一种对比,仿佛在宣告尽管人事已逝,黄山依旧巍然不动,象征着自然的生命力与永恒。而这份永恒也让诗人感受到时间的无情,生活的无常,情感的脆弱。
整首诗在情感上展现了孤独与怀旧的交织,艺术上则通过景物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壮丽与人事的变迁,给予人深思的空间。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平时游此每雍容:诗人在黄山游玩时常感到优雅自在,表明他对黄山的喜爱和对自然的享受。
- 掩袂今来对晚风:今次独自前来,面对晚风,心中涌现出孤寂之感,掩袖的姿态也显示了一种无奈。
- 白首同归人不见:老朋友已经不在,感叹岁月无情,增添了对友人的思念。
- 黄山依旧月明中:黄山在月光下依然辉煌,体现出自然的永恒与人事的短暂。
-
修辞手法:
- 对比:黄山的永恒与友人的缺席形成鲜明对比,突出生命的无常。
- 拟人:将黄山与月明联系在一起,赋予自然以生命感,增强诗歌的情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黄山的永恒与友人的缺失展现了对生命和时间流逝的感慨,呼应了人生的孤独与怀旧情绪。
意象分析:
- 黄山:象征着永恒和不变,表达了自然的伟大与人事的短暂。
- 晚风:代表孤独与思念,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
- 月光:象征着明亮与希望,但也暗含着孤独的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白首”指的是什么?
- A. 年轻人
- B. 老年人
- C. 小孩
- D. 文人
-
“掩袂今来对晚风”中“掩袂”是什么意思?
- A. 握手
- B. 拍打
- C. 掩住衣袖
- D. 走开
-
诗人对黄山的态度是怎样的?
- A. 忽视
- B. 懷念
- C. 喜爱
- D. 恨
答案:
- B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水之美,但更多地表现出宁静与安谧的心境。李白的《夜泊牛津》则透出一种豪放与自由,两者的情感基调与黄庭坚的孤独感形成对比,展现不同的对自然的理解与感受。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黄庭坚全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