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义利》

时间: 2025-01-17 10:44:55

利出私情害万端,义循天理乐而安。

是非得失分霄壤,相去其初一发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利出私情害万端,义循天理乐而安。
是非得失分霄壤,相去其初一发间。

白话文翻译:

利益往往出自私情,导致各种祸害无穷无尽;而义理则遵循天理,使人感到快乐和安宁。是非对错、得失之间,就如同天和地的距离,起初也是相差无几。

注释:

  • :利益,通常指个人的得失。
  • 私情:个人的情感和私利。
  • 万端:形容事情繁多,变化无常。
  • :指道义、正义。
  • 天理:自然法则,宇宙运行的规律。
  • 乐而安:快乐而安定。
  • 是非得失:指判断是非和得失。
  • 霄壤:比喻天与地,形容差距极大。
  • 发间:指发丝之间,形容距离非常近。

典故解析:

“义利”的讨论源于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孟子在其哲学中提到,义理应高于个人利益。诗中提到的“天理”与儒家强调的“仁义”相呼应,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道德的重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宋代诗人,字仲明,号青溪,擅长诗词,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关怀为主。其诗风清新自然,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义利》写于宋代,正是社会变迁、经济繁荣的时期,诗人通过这首诗反思个人利益与社会道义的关系,表达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道理,揭示了个人利益与社会道义之间的矛盾。开头的“利出私情害万端”直接指出,过度追求个人利益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和万端的祸害,表明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忧虑。接着,诗人引入“义循天理乐而安”,强调了义理的重要性,认为遵循道义才能获得内心的安宁与快乐。这种对比设置,使整首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突出了“义”与“利”的不同取向。

最后两句通过“是非得失分霄壤”来形象化地表述道义与利益之间的距离,强调在道德的标准下,判断是非,得失之间其实差距不大。这种哲学式的思考不仅让读者反思个人行为,更引发对社会道德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利出私情害万端”:个人利益源于私情,造成无尽的祸害。
    2. “义循天理乐而安”:正义遵循天理,带来快乐与安宁。
    3. “是非得失分霄壤”:是非与得失之间的差距如同天与地。
    4. “相去其初一发间”:其实在最初的判断上,二者相差并不大。
  • 修辞手法

    • 对偶:全诗结构工整,前后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是非得失比作天与地,强调其距离之大,引发共鸣。
  • 主题思想: 该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道德义理的重要性,并对个人私利的追求提出警惕,呼吁人们追求更高的道德标准,反思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意象分析:

  • 利益:象征个人私欲,对社会产生消极影响。
  • 义理:象征道德和正义,带来内心的安宁。
  • 天与地:象征价值观的差距,强调判断的标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利出私情害万端”中的“利”指的是什么?

    • A. 道义
    • B. 个人利益
    • C. 社会责任
  2. 诗中提到“义循天理乐而安”,这句的意思是什么?

    • A. 道德使人快乐
    • B. 个人利益更重要
    • C. 只要有利益就会幸福
  3. “是非得失分霄壤”中的“霄壤”比喻什么?

    • A. 高与低
    • B. 远与近
    • C. 大与小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论语》中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 王阳明的《传习录》关于义与利的讨论。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将进酒》对比:李白强调个人的追求与享乐,而陈普则警示私利的危害,展现了不同的价值观。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孟子》及相关研究文献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