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无赖春痕惹梦思,
尊前曾记唱新词,
心期但有月明知。
渐许离情通宛转,
休凭旧事怨差池,
相逢鬓已又添丝。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痕迹让人无奈,惹起了梦中的思念;
在酒杯前我曾记得唱过的新词,
心中期盼的只有那明亮的月光知道。
渐渐地,离别的情感如曲调般婉转,
不要再因旧事而怨恨差池,
相见时,鬓发已悄然增添了白丝。
注释:
字词注释:
- 无赖: 不可奈何,形容对某事感到无能为力。
- 春痕: 春天的迹象,指春天的到来。
- 尊前: 酒杯前,指饮酒时的场景。
- 月明: 明亮的月光,象征着清澈的心境和思念之情。
- 宛转: 曲折婉转,形容离情缠绵。
- 差池: 失误,过错,原指差距。
- 鬓: 侧发,鬓发。
- 添丝: 增加白发,暗示岁月的流逝。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月明”与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月亮意象密切相关,常用于表达思乡与思念之情。诗中“鬓已又添丝”反映了岁月无情,是常见的抒情主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克文(约1660-约1730),字仲明,号平山,江苏人。袁克文是清代著名的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他的诗歌多以抒情见长,常常融入个人的生活体验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浣溪沙 寄万年海上》是袁克文在特定的生活经历和情感背景下创作的。诗中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对友情、爱情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浣溪沙 寄万年海上》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与清新的意象,传达了对春天、离别和时间流逝的感慨。诗的开头用“无赖春痕惹梦思”点明了春天带来的无奈和对往昔的怀念,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接着“尊前曾记唱新词”通过饮酒和唱歌的场景,描绘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但内心深处却隐藏着对过往的追忆。
“心期但有月明知”一句,运用月亮这一意象,象征着诗人内心对明亮未来的期待,月光的明亮与孤独形成鲜明对比。接下来的“渐许离情通宛转”,则是对离别情感的深刻体悟,离情如曲调般缠绵,给人以思考与感动。
最后的“相逢鬓已又添丝”一句,将情感推向高潮,岁月的流逝不仅带来了离愁别绪,也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无情,生动地描绘了相聚时的感伤与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出袁克文对生命、友情和时光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无赖春痕惹梦思”:春天的到来让人感到无奈,勾起了对往昔的梦中思念。
- “尊前曾记唱新词”:在酒杯前,我曾经记得唱过新词,暗示着过去的快乐时光。
- “心期但有月明知”:我心中盼望的只有那明亮的月光知道我的心情。
- “渐许离情通宛转”:渐渐地,离别的情感如同曲调般缠绵。
- “休凭旧事怨差池”:不要再因旧事而怨恨那些错过的事情。
- “相逢鬓已又添丝”:再次相见时,我的鬓发已经悄然增添了白丝,暗示岁月的流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离情比作曲调,形象生动。
- 对仗:诗句之间在结构上形成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月亮、春天、鬓发等意象相互交织,形成浓厚的情感基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未来希望的期待,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痕: 象征新生与希望,也暗示对旧事的怀念。
- 月明: 代表清晰的思维与内心的宁静,常用于思念的表达。
- 鬓丝: 代表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变化,增添了感伤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心期但有月明知”中,“月明”象征着什么?
- A. 思念
- B. 希望
- C. 现实
- D. 过去
-
“相逢鬓已又添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欢乐
- B. 感伤
- C. 迷茫
- D. 怨恨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了思念和离愁,但更侧重于女性的细腻情感。
- 苏轼《水调歌头》:尽管主题相似,但更注重人生哲理与自然的结合,表现出一种洒脱与豪放的情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鉴赏》
- 《古典诗词入门》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