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成寄仲卿彦勤两弟 其二》

时间: 2024-09-19 22:01:05

百年寄圃冶城旁,旧德犹存绿野堂。

祖父艰难留树石,弟兄奔走隔壶觞。

极知饱啄宜山泽,又恐鸣号望稻粱。

空忆故园春色返,半千阁下又青杨。

意思解释

偶成寄仲卿彦勤两弟 其二

原文展示:

百年寄圃冶城旁,旧德犹存绿野堂。
祖父艰难留树石,弟兄奔走隔壶觞。
极知饱啄宜山泽,又恐鸣号望稻粱。
空忆故园春色返,半千阁下又青杨。


白话文翻译:

在百年的岁月中,我寄居在冶城旁边的园圃,往日的美德依然存在于绿野堂前。祖父经历艰难岁月,留下了树木和石头,而我和兄弟们却在此奔波,隔着壶觞相望。我们明白,饱食和享乐应该在山水之间,但又担心呼号声中期待着稻米和粮食。空自怀念故乡春天的景色,如今在这半千阁下又见青杨。


注释:

  • 寄圃:寄居的园圃,指诗人所居住的地方。
  • 冶城:指一个地方名,寓意为诗人所依靠的环境。
  • 绿野堂:绿野中的堂屋,象征着归属与安宁。
  • 树石:祖父留给后代的精神与物质遗产。
  • 壶觞:酒器,象征着兄弟间的情谊与相聚。
  • 鸣号:召唤,表达对丰收的期待。
  • 稻粱:稻米和粮食,代表生活的富足。

典故解析:

  • “祖父艰难”:反映了家族的艰辛历史,强调了传统与传承的价值。
  • “春色返”:暗示对故乡的怀念,表达了一种时光流逝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曾亮(1785-1864),字子昂,号白山,清代诗人,擅长诗歌和散文,作品多以抒情和描绘自然景观为主,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清代,反映了作者对故乡和家族的怀念,及对生活的感慨,可能是因为身处异乡,思乡情愫愈发浓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与对家族历史的反思。开篇“百年寄圃冶城旁”,简洁明了地表明了诗人所处的地理位置,同时也暗含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接下来的“旧德犹存绿野堂”,不仅表明了对家族美德的追思,也让人感受到那种历久弥新的亲情。

“祖父艰难留树石”一句更是将诗人的思考推向了深处,树木与石头象征着世代相传的家族精神与物质财富,这种传承背后的艰辛令人动容。而“弟兄奔走隔壶觞”,则通过生动的比喻展现了兄弟之间的情谊和生活的压力,仿佛在劝解彼此珍惜当下的团聚。

后面的“极知饱啄宜山泽”,既是对生活的哲学思考,也是对自然的向往,表达了人对安宁生活的渴望;而“又恐鸣号望稻粱”则反映了对未来的忧虑。在空自怀念故乡的春色时,诗人用“半千阁下又青杨”描绘了故乡依旧生机勃勃的景象,令人感受到一种时空交错的美感。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构造了一个充满思乡情愫和对生活美好期待的画面,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百年寄圃冶城旁:百年间我寄居于冶城旁的园圃,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无奈。
  2. 旧德犹存绿野堂:故乡的美德依旧存在于绿野堂前,体现了对传统的珍视。
  3. 祖父艰难留树石:祖父在艰难中留下的树木与石头,象征着家族的传承与坚韧。
  4. 弟兄奔走隔壶觞:兄弟们在此奔波,象征着生活的压力与人际间的情感隔阂。
  5. 极知饱啄宜山泽:深知饱食和享乐应在自然中,但又对生活的保障感到忧虑。
  6. 又恐鸣号望稻粱:担心未来的生活、对丰收的期待。
  7. 空忆故园春色返:空自怀念故乡的春景,表现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8. 半千阁下又青杨:在这半千年的时光里,故乡的青杨依旧生机盎然。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弟兄奔走隔壶觞”,形成鲜明对比,表现情感的复杂性。
  • 隐喻:树石象征家族的传统与精神。
  • 夸张:对时光的感慨,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家族历史、自然环境和兄弟情谊的描绘,传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哲理的思考,表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和人际关系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园圃:象征着归属感和生活的基础。
  2. 树石:家族精神与物质的象征。
  3. 壶觞:兄弟情谊及相聚的象征。
  4. 稻粱:生活富足的象征。
  5. 青杨:故乡的生命力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寄居的地方是哪里?

    • A. 冶城旁
    • B. 绿野堂
    • C. 故园
  2. “弟兄奔走隔壶觞”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兄弟团聚
    • B. 生活的压力
    • C. 对自然的向往
  3. “空忆故园春色返”中的“春色”象征什么?

    • A. 富足生活
    • B. 对故乡的怀念
    • C. 兄弟情谊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与梅曾亮的对故乡的怀念形成鲜明对比,两者均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但前者更显悲壮,后者则多了一份温情。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梅曾亮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选》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