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敬亭苦雨之作》
时间: 2025-01-19 20:05: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敬亭苦雨之作
作者: 敦敏 〔清代〕
阴云凝塞阴气媾,
十日淫潦无昏昼。
出门不敢恃油衣,
以瓦为之亦复漏。
溜檐方收飞瀑声,
悬空忽作倾盆骤。
荒园径合青藓斑,
小斋壁染苔纹绣。
我尝爱雨如狂颠,
见此何堪双眉绉。
安得女娲鍊石手,
璺补青天无渗窦。
晚来稍喜霁色新,
黑云又向西山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持续十天的苦雨,阴云密布,阳光不再。诗人出门时即使穿着油布衣服,也不敢奢望能抵挡雨水,甚至用瓦片遮挡也无法阻挡漏水。雨声如飞瀑般从屋檐滴落,霎时间如倾盆大雨般倾泻而下。荒废的园子里青苔斑驳,简陋的书房墙壁上也染上了苔藓的花纹。我曾经狂热地喜爱雨水,但如今面对这样的景象,不禁皱起了眉头。若能拥有女娲的炼石之手,便可修补天空,令其不再漏雨。傍晚时分稍微见到一些晴朗的色彩,但黑云又向西山聚拢。
注释
- 阴云凝塞:阴沉的云层密集,遮挡住阳光。
- 淫潦:指连绵不断的雨水。
- 恃油衣:依赖防水的油布衣服。
- 瓦为之:用瓦片来遮挡雨水。
- 溜檐:屋檐下滴落的雨水。
- 荒园径:荒废的园子的小路。
- 青藓斑:青苔斑驳的样子。
- 小斋:简陋的书房。
- 女娲鍊石:传说中女娲用来修补天空的五彩石。
- 璺补:修补,修复的意思。
- 霁色新:雨后天晴的清新景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敦敏是清代的一位诗人,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时代。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象及其与人情的关系,常表现出深沉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一个连绵不断的雨季中创作的,诗人通过对苦雨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无奈与对美好天气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苦雨”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连绵阴雨的无奈与苦恼。开篇用“阴云凝塞阴气媾”描绘出一种压抑的气氛,紧接着以“十日淫潦无昏昼”强调了雨水的持续与强烈,给人一种沉闷压迫的感受。诗人在雨中出门,尽管身穿油衣,却仍然无法抵挡雨水的侵袭,进一步渲染了雨水的无情。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用“溜檐方收飞瀑声”与“悬空忽作倾盆骤”生动地表现出雨水的急促与猛烈。
在对自然景象的感受中,诗人流露出对雨的复杂情感,曾经快乐的雨被这场苦雨所改变,内心的矛盾与挣扎通过“我尝爱雨如狂颠,见此何堪双眉绉”得以体现。最后,诗人寄托了对晴天的渴望与对宇宙力量的向往,抒发了对生活的深切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阴云凝塞阴气媾”:阴云聚集,形成阴沉的气氛。
- “十日淫潦无昏昼”:连续十天的暴雨,白天黑夜模糊不清。
- “出门不敢恃油衣”:出门时不敢指望油布衣服能防雨。
- “以瓦为之亦复漏”:用瓦片遮挡也无法完全防止漏水。
- “溜檐方收飞瀑声”:屋檐的雨水声如飞瀑般落下。
- “悬空忽作倾盆骤”:突然间如同倾盆大雨般骤然来临。
- “荒园径合青藓斑”:荒废的园子小路上满是青苔。
- “小斋壁染苔纹绣”:书房的墙壁上也长满了苔藓。
- “我尝爱雨如狂颠”:曾经狂热地喜欢雨天。
- “见此何堪双眉绉”:如今只觉得眉头紧锁,无法忍受。
- “安得女娲鍊石手”:渴望能有女娲的力量修补天空。
- “璺补青天无渗窦”:希望天空不再漏水。
- “晚来稍喜霁色新”:傍晚时分略微看到晴天的色彩。
- “黑云又向西山凑”:黑云又向西山聚集,预示着雨水的再次来临。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溜檐方收飞瀑声”,将雨声比作飞瀑,形象生动。
- 拟人:如“黑云又向西山凑”,赋予黑云以行动能力。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无奈,反映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力,也抒发了对美好天气的渴望,表现了人对环境变化的敏感与深刻的情感体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阴云:象征压抑与困扰。
- 雨水:象征烦恼与无情。
- 青苔:象征荒凉与凋零。
- 女娲:象征修复与希望。
这些意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诗中对雨的复杂情感及对生活状态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命运的深切关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自然现象?
A. 雪
B. 雨
C. 风 -
诗中提到的“女娲”是谁?
A. 一位神话人物
B. 一位历史人物
C. 一位诗人 -
诗人对雨的态度是什么?
A. 一直喜欢
B. 从喜欢转为厌烦
C. 从厌烦转为喜欢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感受和对生活的思索。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描绘自然与人生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比较敦敏的《和敬亭苦雨之作》和杜甫的《春夜喜雨》,两者都描写了雨,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前者更多是无奈和失落,后者则是欣喜和感激。
通过这些比较,可以更深入理解古诗词中自然与人情的关系,感受到诗人情感的真实与细腻。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清诗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