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时间: 2025-01-04 10:15:48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作者: 苏轼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
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
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
扶病入西州。
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
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
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
惟酒可忘忧。
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白话文翻译:
安石在东海,白发早已惊秋。
中年时亲友难得相聚,音乐也缓缓带来离愁。
一旦功成名就,我计划东归海上,
扶着病体入往西州。
高雅的志向被官位所困,留下遗憾寄于沧洲。
岁月已晚,必须早做打算,穿上粗布衣。
故乡归去千里,好的地方总是留恋。
我醉时请君和唱,醉倒时请君扶我,
只有酒能让我忘忧。
任凭刘玄德,彼此相对躺在高楼。
注释:
字词注释:
- 安石: 指苏轼的友人王安石。
- 鬓惊秋: 形容头发花白,时间流逝,感慨秋天的到来。
- 丝竹: 泛指乐器,意指音乐。
- 轩冕: 指官位和权力。
- 沧洲: 指一种理想的隐居地,寓意远离权臣的生活。
典故解析:
- 刘玄德: 指刘备,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表达志同道合的朋友情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因其卓越才华,仕途坎坷而有丰富的人生体验。苏轼的作品反映了其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在苏轼与朋友王安石分别之际所作,寄托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中秋的背景也让这首词增添了浓厚的离愁别绪。
诗歌鉴赏: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通过对友谊、生命和岁月的感悟,展现了苏轼深邃的哲思。开头以“安石在东海”引入,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关怀。词中提到“中年亲友难别”,使人感受到人到中年,面临着亲友离散的无奈和愁苦。随着“功成名遂”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苏轼将个人的理想与人生的无常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一种对官场的厌倦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词中提到的“惟酒可忘忧”,更是流露出诗人对酒的依赖与对人生苦闷的消解方式,展示了他对生活的豁达态度。同时,借用刘玄德的典故,表达了与志同道合之人共同享乐的愿望,增添了词作的情感深度与历史厚度。
整首词用词典雅,情感真挚,展现了苏轼在艺术上的高超造诣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安石在东海: 直接点明友人所在,表达思念。
- 从事鬓惊秋: 反映时间的流逝及人生的无常。
- 中年亲友难别: 体现了中年人对友谊的珍视。
- 丝竹缓离愁: 音乐是缓解离愁的良药。
- 一旦功成名遂: 表达对事业成功的期盼。
- 扶病入西州: 暗示身体的虚弱与对未来的迷茫。
- 雅志困轩冕: 高尚的志向被世俗所束缚。
- 遗恨寄沧洲: 将遗憾寄托于理想的隐居地。
- 岁云暮,须早计: 对未来的思考与规划。
- 故乡归去千里: 乡愁与归属感的呼唤。
- 我醉歌时君和: 朋友间的欢乐与相互扶持。
- 惟酒可忘忧: 通过酒来解忧,展现豁达的人生态度。
- 一任刘玄德: 对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仗: 如“功成名遂”和“扶病入西州”,对称工整,增强了词的音韵美。
- 比喻: “惟酒可忘忧”,将酒比作解忧的良方,形象生动。
- 排比: 描述离愁时,使用了“丝竹缓离愁”的排比,增强了情感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友谊的珍视与人生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迷茫,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海: 象征远方与梦想。
- 丝竹: 代表音乐与情感的抒发。
- 轩冕: 代表权力与世俗的束缚。
- 沧洲: 代表理想与归宿的向往。
- 酒: 象征放纵与解忧的方式,体现出一种豁达的生活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苏轼
- C. 杜甫
-
词中提到的“丝竹”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食物
- B. 乐器
- C. 一种植物
-
诗人通过哪种方式来表达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 A. 通过诗歌
- B. 通过酒
- C. 通过绘画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苏轼
- 《长恨歌》 — 白居易
诗词对比:
-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同样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对友谊的珍视,但在情感基调上更倾向于对月的思念与孤独。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全集》
- 《宋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