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十九日二首》
时间: 2025-01-01 14:31:0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岭过云开紫翠,北江飞雨送凄凉。
酒醒梦回春尽日,闭门隐几坐烧香。
门外橘花犹的皪,墙头荔子已斓斑。
树暗草深人静处,卷帘欹枕卧看山。
白话文翻译:
南岭的云在春日中渐渐散开,露出了青翠的山色;北江的细雨飘洒,带来一阵凄凉的气息。酒醒后,梦中回忆已至春末的日子,闭上门,隐居在几案旁,静坐着点燃香火。门外的橘花依然盛开,墙头的荔枝已经成熟,点点斑斓的果实映入眼帘。树木茂密,草丛深处,宁静的环境中,我卷起帘子,倾靠在枕头上,悠闲地看着远山。
注释:
字词注释:
- 南岭:指南方的山脉,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 紫翠:形容翠绿的山色。
- 凄凉:形容孤寂和忧伤的氛围。
- 隐几:指隐居在几案前,几案是古代书房的桌子。
- 烧香:指焚香祈愿,表示内心的宁静与清净。
- 橘花、荔子:两种植物,象征春夏的生机。
- 欹枕:指斜靠着枕头。
典故解析:
- 此诗并未直接引用典故,但从中可以感受到一种隐逸、清静的生活态度,与传统文人隐士的情怀相契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其诗歌、散文、书法等领域都有杰出成就,尤其以豪放派诗词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正值春末夏初,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表达了他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诗歌鉴赏:
苏轼的《三月二十九日二首》展现了他在隐居生活中的感受与思考。诗的开篇通过对南岭云开与北江细雨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春日的美好与凄凉并存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情感的深刻体验。接着,诗人酒醒后回归现实,反映出他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隐居生活的自得。诗中的“烧香”不仅是对内心安宁的追求,也是对生活的一种仪式感。
接下来的描写中,橘花与荔子的对比,展示出春夏交替的时节变化,极具生动的视觉效果,令读者感受到季节的气息。同时,最后两句“树暗草深人静处,卷帘欹枕卧看山”则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向往表现得淋漓尽致。整体而言,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载体,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春光流逝的惋惜,体现了苏轼的独特审美和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南岭过云开紫翠:描绘南岭的云层散去,青翠的山色显露,传达出春天的生机。
- 北江飞雨送凄凉:北江的细雨带来了春末的凉意,营造出一种忧伤的氛围。
- 酒醒梦回春尽日:酒醒时,梦中回忆春天的日子,暗示时光的流逝。
- 闭门隐几坐烧香:闭上门,隐居在几案旁,表示内心的安静与对世事的超然。
- 门外橘花犹的皪:门外依然盛开的橘花,象征着生命的持续与美好。
- 墙头荔子已斓斑:墙头的荔枝成熟,生动描绘了夏季的到来。
- 树暗草深人静处:茂密的树木与深厚的草丛中,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卷帘欹枕卧看山:卷起帘子,斜靠在枕头上,悠闲自在地观赏远山。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酒醒梦回”与“闭门隐几”,形成了对称的结构。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内心感受相结合,增强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赞美与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体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心态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南岭:象征春天的希望与生机。
- 北江:传达出凄凉与孤独的情感。
- 酒:代表着诗人对生活的沉醉与思考。
- 橘花、荔子:象征着季节的变化与生命的延续。
- 山:代表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苏轼的《三月二十九日二首》主要描绘了什么季节的景色?
- A. 冬天
- B. 春天
- C. 夏天
- D. 秋天
-
诗中提到的“酒醒梦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 A. 快乐
- B. 惆怅
- C. 悲伤
- D. 兴奋
-
“卷帘欹枕卧看山”中,诗人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 A. 忙碌
- B. 悠闲
- C. 忧虑
- D. 兴奋
答案:
- B. 春天
- B. 惆怅
- B. 悠闲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苏轼的《三月二十九日二首》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均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苏轼的诗更偏向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而王维则更加突出自然的宁静之美。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全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