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潜女》

时间: 2025-01-04 10:11:18

青裙缟袂于潜女,两足如霜不穿屦。

?奢沙鬓发丝穿柠,蓬沓障前走风雨。

老濞宫妆传父祖,至今遗民悲故主。

苕溪杨柳初飞絮,照溪画眉渡溪去。

逢郎樵归相媚妩,不信姬姜有齐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青裙缟袂于潜女,两足如霜不穿屦。
奢沙鬓发丝穿柠,蓬沓障前走风雨。
老濞宫妆传父祖,至今遗民悲故主。
苕溪杨柳初飞絮,照溪画眉渡溪去。
逢郎樵归相媚妩,不信姬姜有齐鲁。

白话文翻译:

青裙白衣的于潜女,双足如霜却不穿鞋。
奢华的沙发如同细丝穿过柠檬,蓬松的发丝挡在前面走过风雨。
老濞宫妆传承自父祖,至今的百姓仍然为故主悲伤。
苕溪岸边的杨柳初飞絮,映照着溪水中的画眉鸟渡过溪面。
遇到樵夫归来,嬉笑妩媚地调情,不相信姬姜能有齐鲁的风范。

注释:

  • 于潜女:古代传说中的美女,象征美丽与哀愁。
  • 青裙缟袂:青色裙子与白色衣裳,代表清丽脱俗的女子装扮。
  • :鞋,古代女子常常赤足行走。
  • 奢沙鬓:形容发饰华丽,奢华的发饰。
  • 老濞宫妆:历史上著名的妆容,传承自古代的制度。
  • 苕溪杨柳:指美丽的自然景色,象征柔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作品涵盖诗、词、散文等多个领域,风格多变,深受后人推崇。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苏轼被贬谪期间,表现了他对美丽与悲伤交织的感慨。诗中描绘了一个美丽的女子形象,反映了历史的变迁与个人的情感纠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丽的语言描绘了于潜女的形象,展现了她的美丽与无奈。诗的开头,青裙缟袂的描写使人仿佛看到了一个婀娜多姿的女子,她的双足如霜,却未穿鞋,暗示了她的孤独与无助。接下来的描写以奢华的发饰与自然的风雨交织,为诗增添了一种动感,展现了女子在风雨中前行的坚韧与美丽。

诗中提到的“老濞宫妆”不仅是对古代美的怀念,更是对历史的反思。诗人通过对女子形象的刻画,映射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思考。最后两句,描绘了春天的自然景象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表现了生活的真实与美好。整首诗在美丽的外表下,蕴藏着深刻的历史感与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青裙缟袂于潜女:描绘了女子的清丽形象。
  2. 两足如霜不穿屦:暗示她的孤独,尽管美丽,却缺乏保护。
  3. 奢沙鬓发丝穿柠:形容女子的华丽发饰,渴望被关注。
  4. 蓬沓障前走风雨:展现了她在风雨中艰难前行的情景。
  5. 老濞宫妆传父祖:传统的美妆,体现历史的传承。
  6. 至今遗民悲故主:历史的悲哀,百姓对故主的怀念。
  7. 苕溪杨柳初飞絮:描绘春天的自然美景。
  8. 照溪画眉渡溪去:描绘了轻盈的鸟儿在溪水上飞过。
  9. 逢郎樵归相媚妩:人与人之间的调情,温暖而真实。
  10. 不信姬姜有齐鲁:对美丽与智慧的怀疑,反映出对理想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如霜”比喻双足的洁白,强调美丽。
  • 拟人:将自然景象拟人化,增添情感色彩。
  • 对仗:整首诗在用词上对称,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美的追求与对历史悲剧的感慨,体现了人在美丽与历史面前的无奈与思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裙:象征纯洁与美丽。
  • :象征寒冷与孤独。
  • 杨柳:象征柔美与生命的希望。
  • 飞絮:象征轻盈与流逝的时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于潜女”的形象主要象征什么? A. 美丽与哀愁
    B. 富贵与荣耀
    C. 勇敢与坚韧

  2. “两足如霜不穿屦”暗示了什么? A. 她的富有
    B. 她的孤独和无助
    C. 她的冒险精神

  3. 诗中提到的“苕溪杨柳”代表了什么? A. 冷漠与疏离
    B. 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C. 历史的沉重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清照《如梦令》

诗词对比

  • 苏轼的《于潜女》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表现了女性的美丽与无奈,但前者更侧重历史的反思,而后者则专注于个人情感与生活的细腻。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代诗词鉴赏》
  • 《古代诗词与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