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才老师退居龙井,不复出入。余往见之。尝》
时间: 2025-01-19 20:02: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日月转双毂,古今同一丘。
惟此鹤骨老,凛然不知秋。
去住两无碍,人天争挽留。
去如龙出山,雷雨卷潭湫。
来如珠还浦,鱼鳖争骈头。
此生暂寄寓,常恐名实浮。
我比陶令愧,师为远公优。
送我还过溪,溪水当逆流。
聊使此山人,永记二老游。
大千在掌握,宁中别离忧。
白话文翻译
日月像车轮一样转动,古今如同同一座丘陵。唯有这位老者如鹤般清高,依然不知时光流逝的秋天。生死的离去与停留都无碍于他,世人都想挽留他。离去之时如同龙出山,雷雨之中卷起潭水的漩涡;归来的时候如同珠子回到水边,鱼鳖争相相聚。此生暂时寄居于此,常常害怕名声与实际不符。我心中比陶渊明更感愧疚,而我的老师则比远公更为高洁。送我走过溪边,溪水逆流而上。聊让这位山中人永远铭记与二老的游历。大千世界尽在手中,宁静中却有别离的忧愁。
注释
- 双毂:古代车轮的结构,形容日月如车轮般转动。
- 鹤骨:比喻人高洁的品格。
- 去住:离去与停留。
- 鱼鳖争骈头:比喻归来时,众多生物争相聚集的热闹场景。
典故解析
- 陶令:指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以隐逸和田园诗著称。
- 远公:指隐士远公,强调高洁的品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诗人、词人、书法家及政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的气魄,也有细腻的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苏轼晚年,反映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在经历了政治上的波折和个人生活的挫折后,苏轼选择了隐居于龙井,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优雅的意象描绘了苏轼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与思考。开头以“日月转双毂”引入,展现了时间的流逝,而古今同一丘则强调了历史的延续。接着,诗人用“鹤骨老”来表达他对高洁品德的追求,尽管年华已逝,他依然保持着一颗清明的心。诗中“去如龙出山”与“来如珠还浦”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生死的轮回与人世间的纷扰。最后,诗人以溪水逆流的意象,表达了内心对过往的追忆与对未来的忧虑。这首诗在结构上严谨,情感上深邃,展现了苏轼作为一位文学大家的非凡才华。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日月转双毂:时间如车轮旋转,象征不断流逝。
- 古今同一丘:历史的延续和相似性。
- 惟此鹤骨老:强调高洁品格。
- 去住两无碍:生死的离去与停留并不影响内心的安宁。
- 如龙出山:比喻生死的变化。
- 如珠还浦:表达归来的甜美与热闹。
- 常恐名实浮:对名声与实际不符的担忧。
- 我比陶令愧:自谦与陶渊明相比的愧疚。
- 溪水当逆流:逆流而上,象征追忆。
- 永记二老游:铭记与友人的游历。
- 宁中别离忧:在宁静中却有别离的忧愁。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去如龙出山”,形象生动。
- 对仗:诗句对称,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友情的珍视,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日月:象征时间的流逝。
- 鹤:象征高洁、清白的人格。
- 龙:象征力量与自由。
- 珠:象征美好与团聚。
- 溪水:象征回忆与情感的流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苏轼在诗中用什么比喻来表达生死的变化? a) 鱼鳖争骈头
b) 龙出山
c) 鹤骨老
答案:b -
诗中“溪水当逆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名利的追求
b) 对过往的追忆
c) 对隐逸的向往
答案:b -
诗人自比陶令,主要表达了什么? a) 感到骄傲
b) 自谦与愧疚
c) 对陶令的仰慕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系列:同样表达隐逸生活的主题。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山水与隐逸生活的和谐美。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李白的隐逸:苏轼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思考,而李白则强调自由与豪放。两者在表达隐逸生活的同时,展现出不同的个性与风格。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诗选》
- 《陶渊明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