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蘋花》
作者:董嗣杲〔宋代〕
花明五出绣汀州,自在沉沉自在浮。
古有楚童谣可信,今无越女采为羞。
江清得实谁能剖,风起虚根不复留。
晚向水乡回野棹,一规西日落湖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五瓣花朵在汀州的明亮水面上盛开,花朵自在地浮沉着。古时楚地有童谣传说可信,但今天却没有越地的女子前来采摘,反而感到羞愧。清澈的江水中所结的果实,谁能割裂它呢?随着风起,虚无的根基再也无法停留。傍晚时分,我向水乡驶去,独自一支桨划向西边的湖州,夕阳渐渐落下。
注释:
字词注释:
- 五出绣汀州:五瓣花在汀州的水面上绣似的美丽。
- 自在沉沉自在浮:花朵在水中自由地沉浮。
- 楚童谣:指古代楚地流传的童谣,代表一种民间文化。
- 越女:指古代越地的女子,通常与美丽、羞涩相关。
- 江清得实:江水清澈,结出果实。
- 虚根不复留:虚幻的根基不会再停留。
- 回野棹:向乡野划船回去。
- 一规西日落湖州:一只桨划向西边,夕阳正落下湖州。
典故解析:
- 楚童谣:楚地的童谣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 越女:越地女子在古代诗歌中常被描写为美丽而矜持的形象,常与采花、羞涩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嗣杲,字子白,号止庵,宋代诗人,擅长诗词,作品多描写自然风光与人情世态,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蘋花》创作于宋代,社会环境较为安定,文人雅士盛行,诗人常常以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蘋花》通过对花朵与水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受。开头两句“花明五出绣汀州,自在沉沉自在浮”,生动地描绘了水面上绽放的五瓣花,仿佛绣在了水面上,表达了花的美丽与自由。接下来的“古有楚童谣可信,今无越女采为羞”,则引入了古代童谣与美丽女子的对比,诗人似乎在感叹时光流逝,传统与现代的断裂。
“江清得实谁能剖,风起虚根不复留”进一步深化了诗意,江水清澈,象征着真实和纯粹,而“谁能剖”则暗示了对真实的珍视与无奈。风的出现象征着无法挽留的变迁,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哲学思考。最后的“晚向水乡回野棹,一规西日落湖州”,将诗的意境推向更高的层次,夕阳西下,水乡的归途充满了诗意与淡淡的忧伤,反映了诗人的孤独与思考。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的交融,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花明五出绣汀州:描绘了五瓣花盛开的美丽景象。
- 自在沉沉自在浮:表现花朵在水中自由浮沉的状态,传达一种宁静与和谐。
- 古有楚童谣可信:提到古代楚地的童谣,暗指传统文化的可信性。
- 今无越女采为羞:对比古今,感叹现代缺少了古代那种纯真与自然的美。
- 江清得实谁能剖:提出对江水清澈、果实丰盈的珍视,强调真实之美。
- 风起虚根不复留:象征着时间与变化的无常,无法挽回过去。
- 晚向水乡回野棹:表现诗人傍晚时分的归途,增添了一丝孤独感。
- 一规西日落湖州:夕阳西下,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归属感的缺失。
修辞手法:
- 比喻与拟人:将花朵比作绣品,赋予其美丽生动的形象,增强了诗的视觉效果。
- 对仗:整首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美。
- 象征:江水象征着真实与纯粹,风起则象征着变迁与无常。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象征美丽与生命的短暂,寄托着诗人的情感。
- 江水:代表真实与纯净,反映出人对生活的追求。
- 风:象征变化与无常,带来了一种淡淡的忧伤。
- 夕阳:寓意时间的流逝,给人以思考与反省的空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蘋花》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董嗣杲
D. 白居易 -
诗中“古有楚童谣可信”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怀旧
B. 喜悦
C. 愤怒
D. 无奈 -
“晚向水乡回野棹”中的“水乡”指的是什么?
A. 山区
B. 水域丰富的地方
C. 沙漠
D. 城市
答案:
- C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早发白帝城》 李白
- 《春晓》 孟浩然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 两者均表现了对自然的感悟,但《静夜思》更偏向于思乡之情,而《蘋花》则倾向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早发白帝城》(李白): 描述了早晨的自然景象,与《蘋花》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但主题与情感略有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