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怀素台 徐玑 〔宋代〕 不识张颠面,画成钗股艰。 长年昔年宅,独塑醉时颜。 笔与身同葬,池荒墨似斑。 才清人必重,潇岸野云间。
白话文翻译:
我不认识张颠的面容,画成钗股形状颇为艰难。 他长年居住的旧宅,独自塑造了他醉酒时的容颜。 他的笔与身体一同被埋葬,池塘荒废,墨迹斑斑。 他的才华清新,人们必定重视,就像潇水岸边的野云之间。
注释:
- 张颠:指唐代书法家张旭,因其书法狂放不羁,被称为“张颠”。
- 钗股:比喻书法的笔画,此处指画出笔画的难度。
- 长年昔年宅:指张旭长期居住的地方。
- 独塑醉时颜:独自塑造了他醉酒时的形象。
- 笔与身同葬:指张旭去世后,他的笔和身体一同被埋葬。
- 池荒墨似斑:指张旭曾经练习书法的池塘已经荒废,墨迹斑斑。
- 才清人必重:指张旭的才华清新,人们必定重视。
- 潇岸野云间:比喻张旭的才华如同潇水岸边的野云,清新脱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玑(生卒年不详),字子正,号东篱,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作品流传不多,但颇受后人推崇。这首诗《怀素台》是对唐代书法家张旭的怀念和赞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徐玑在游览或听闻张旭的故居时,对张旭的书法才华和个性进行怀念和赞美的作品。通过描绘张旭的书法特点和生活痕迹,表达了对张旭的敬仰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张旭的怀念,展现了张旭独特的书法风格和个性。首句“不识张颠面,画成钗股艰”直接点出了张旭书法的难度和独特性,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张旭的陌生感。中间两句“长年昔年宅,独塑醉时颜”和“笔与身同葬,池荒墨似斑”则通过描绘张旭的生活环境和遗迹,加深了对张旭的印象。最后两句“才清人必重,潇岸野云间”则是对张旭才华的赞美,将其比作潇水岸边的野云,清新脱俗,表达了作者对张旭的敬仰之情。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张旭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投入。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识张颠面,画成钗股艰”:首句直接点出了张旭书法的难度和独特性,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张旭的陌生感。
- “长年昔年宅,独塑醉时颜”:通过描绘张旭的生活环境,加深了对张旭的印象。
- “笔与身同葬,池荒墨似斑”:通过描绘张旭的遗迹,加深了对张旭的印象。
- “才清人必重,潇岸野云间”:对张旭才华的赞美,将其比作潇水岸边的野云,清新脱俗。
修辞手法:
- 比喻:“画成钗股艰”比喻书法的笔画难度。
- 拟人:“独塑醉时颜”将张旭的形象拟人化。
- 对仗:“笔与身同葬,池荒墨似斑”对仗工整,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张旭的怀念和赞美,通过对张旭书法风格和生活痕迹的描绘,表达了对张旭的敬仰之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钗股:比喻书法的笔画。
- 长年昔年宅:张旭长期居住的地方。
- 笔与身同葬:张旭去世后,他的笔和身体一同被埋葬。
- 池荒墨似斑:张旭曾经练习书法的池塘已经荒废,墨迹斑斑。
- 潇岸野云间:比喻张旭的才华如同潇水岸边的野云,清新脱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张颠是指哪位书法家? A. 张旭 B. 张芝 C. 张怀瓘 D. 张彦远
-
诗中“画成钗股艰”比喻的是什么? A. 书法的笔画难度 B. 书法的流畅性 C. 书法的美感 D. 书法的速度
-
诗中“笔与身同葬”指的是什么? A. 张旭的笔和身体一同被埋葬 B. 张旭的笔和身体一同被保存 C. 张旭的笔和身体一同被展示 D. 张旭的笔和身体一同被遗忘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张旭的《古诗四帖》
- 王羲之的《兰亭序》
诗词对比:
- 张旭的《古诗四帖》与徐玑的《怀素台》:两者都是对书法家的赞美,但前者是书法作品,后者是诗歌作品。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
- 《中国书法史》
- 《张旭书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