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春情》

时间: 2025-01-19 18:04:59

道字娇讹苦未成。

未应春阁梦多情。

朝来何事绿鬟倾。

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

困人天气近清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浣溪沙·春情
作者: 苏轼 〔宋代〕

道字娇讹苦未成。
未应春阁梦多情。
朝来何事绿鬟倾。
彩索身轻长趁燕,
红窗睡重不闻莺。
困人天气近清明。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情愫难以言表,
还没有在春阁的梦中成真。
今天早上为什么头发飘落?
轻盈的身影像燕子一样飞舞,
红色窗帘后沉沉睡去,听不见黄莺的啼鸣。
这令人困倦的天气正值清明前夕。

注释:

字词注释:

  • 道字娇讹:指“道”这个字在春天的情感中显得娇美而难以表达;“讹”则是形容不准确或错误。
  • 绿鬟:指女子的头发或发髻。
  • 彩索:指彩色的丝带。
  • 红窗:指红色的窗户,象征着温暖和春天的气息。
  • 清明:指清明节,象征春天的到来。

典故解析:
“春阁”可能指的是春天的楼阁,象征着春天的美好和情感的萌动。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表示春天的结束和夏天的来临,常常与踏青、扫墓等活动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文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尤其以词作闻名。

创作背景:
《浣溪沙·春情》写于春天,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情感的细腻体验,以及春日景象与内心情感的交织。此时正值清明前夕,诗人感受到春天的温暖和困倦,反映出北宋时期人们对春天的向往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浣溪沙·春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春天的气息与内心的感受。开头的“道字娇讹苦未成”,让人感受到春天的娇媚与难以言表的情感,正如春天的温暖却又让人感到困倦。接下来的“未应春阁梦多情”,展现了对春天的向往与期待,但又夹杂着未能实现的遗憾。

“朝来何事绿鬟倾”一句,描绘了早晨的轻柔与女子的慵懒,头发随意倾落,暗示着春日的懒散与轻松。紧接着“彩索身轻长趁燕”,通过燕子这一春天的象征,表现出轻盈与自由的状态,诗人渴望挣脱世俗的束缚,追逐那份无拘无束的春日情怀。

然而,“红窗睡重不闻莺”则让人感受到一种沉重感,似乎在描绘一种懒散的生活状态,仿佛春天的美好被沉睡所遮蔽,错过了黄莺的歌唱。“困人天气近清明”,则将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清明前夕的天气让人倍感疲倦,暗示着春天既有生机也有无奈。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情感,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使人深思春的意义与个人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道字娇讹苦未成:春天的情感用语言表达出来却显得无力,无法完全传达心中的感受。
  • 未应春阁梦多情:春天的梦境并未如愿以偿,内心仍然充满情感的波动。
  • 朝来何事绿鬟倾:早晨来临,似乎有什么事情令她的头发随意垂落,表现出一种慵懒与无力。
  • 彩索身轻长趁燕:轻盈的姿态如同燕子,象征着春天的活力与自由。
  • 红窗睡重不闻莺:在红色窗帘后沉沉睡去,未能听见黄莺的歌声,反映了一种与春天的美好隔绝的状态。
  • 困人天气近清明:即将到来的清明节使人感到疲倦,春天的美好与生活的沉重形成对比。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情感比作“道字”,使其形象化。
  • 拟人:将天气和春天的状态赋予人性,使情感更为生动。
  • 对仗:如“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表现出音乐感与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词的中心思想在于春天的美好与内心的复杂感受,既有对春天的向往和期待,也有对生活的无奈与困惑。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春天既是生机勃勃的季节,也是人们内心情感波动的体现。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阁:象征着春天的美好与情感的萌动。
  • 绿鬟:代表女性的柔美与春天的生机。
  • 燕子:象征着春天的自由与活力。
  • 黄莺:春天的声音,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希望。
  • 清明:象征着春天的结束与夏天的来临,亦引发对生命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道字娇讹苦未成”中的“道字”指的是: A. 语言
    B. 道理
    C. 文字
    D. 春天

  2. “朝来何事绿鬟倾”中的“绿鬟”指的是: A. 绿色的头发
    B. 头发或发髻
    C. 春天的花
    D. 燕子的羽毛

  3. 诗的最后一句“困人天气近清明”表达了: A. 春天的活力
    B. 对生活的期待
    C. 春天的疲倦与困扰
    D. 对清明节的喜悦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 温庭筠的《更漏子·夜长梦短》

诗词对比:
苏轼的《浣溪沙·春情》与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都表达了对春天的思考与情感。在主题上,两者都展现了对春天的向往与感伤,但苏轼更注重于内心情感的细腻描写,而李煜则更多地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惆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全集》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词的世界:古典词曲与现代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