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喻诗五首 其三 灵空诗》
时间: 2025-01-01 18:24:3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十喻诗五首 其三 灵空诗 萧衍 〔南北朝〕
物情异所异,世心同所同。 状如薪遇火,亦似草行风。 迷惑三界里,颠倒六趣中。 五爱性洞远,十相法灵冲。 皆从妄所妄,无非空对空。
白话文翻译:
万物之情各有不同,世间人心却普遍相同。 就像柴薪遇到火焰,又如草丛随风摇摆。 在三界中迷惑不解,在六道轮回中颠倒错乱。 五种爱欲深远难测,十种相法灵动冲击。 一切皆由虚妄而生,无非是空对空的对立。
注释:
- 物情:万物的情感或特性。
- 异所异:各自不同。
- 世心:世间人的心意。
- 同所同:普遍相同。
- 薪遇火:比喻迅速燃烧。
- 草行风:比喻随风摇摆。
- 三界:佛教术语,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代表众生存在的世界。
- 六趣:佛教术语,指六道轮回,即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 五爱:佛教中指五种贪爱,即色、声、香、味、触。
- 性洞远:性质深远。
- 十相:佛教术语,指十种法相。
- 法灵冲:法相灵动冲击。
- 妄所妄:由虚妄产生虚妄。
- 空对空:空与空的对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萧衍(464-549),南北朝时期南梁的开国皇帝,同时也是一位文学家和诗人。他的诗歌多表现佛教思想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萧衍的《十喻诗五首》中的第三首,名为“灵空诗”。在这组诗中,萧衍通过十个比喻来阐述佛教的空性思想,强调世间万物的虚幻和无常。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佛教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世间万物虚幻本质的洞察。诗中“物情异所异,世心同所同”一句,既表达了万物各有其特性,又指出了人们普遍的共性。随后的比喻“状如薪遇火,亦似草行风”,形象地描绘了事物的迅速变化和无常。诗的后半部分深入探讨了佛教的“空”概念,指出一切现象都是由虚妄而生,最终归于空无。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充满了哲理性和宗教色彩,体现了萧衍深厚的佛教修养和文学造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物情异所异,世心同所同”:万物各有其特性,但人们的心意却是普遍相同的。
- “状如薪遇火,亦似草行风”:比喻事物的迅速变化和无常,如同柴薪遇到火焰立即燃烧,草丛随风摇摆。
- “迷惑三界里,颠倒六趣中”:在三界中迷惑不解,在六道轮回中颠倒错乱。
- “五爱性洞远,十相法灵冲”:五种贪爱深远难测,十种法相灵动冲击。
- “皆从妄所妄,无非空对空”:一切皆由虚妄而生,最终归于空无。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薪遇火”和“草行风”,形象地描绘了事物的迅速变化和无常。
- 对仗:如“物情异所异,世心同所同”,语言工整,意义对比鲜明。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比喻和佛教哲理,强调了世间万物的虚幻和无常,以及一切现象最终归于空无的佛教“空”概念。
意象分析:
- 薪遇火:象征迅速燃烧和无常。
- 草行风:象征随风摇摆和无常。
- 三界、六趣:象征众生存在的世界和轮回。
- 五爱、十相:象征佛教中的贪爱和法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薪遇火”和“草行风”分别比喻了什么? A. 迅速燃烧和随风摇摆 B. 持久不变和稳定不动 C. 火焰和风的力量 D. 柴薪和草丛的特性
-
“三界”和“六趣”在佛教中分别指什么? A. 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六趣指六道轮回 B. 三界指天界、人界、地狱界;六趣指六种动物 C. 三界指过去、现在、未来;六趣指六种情感 D. 三界指东方、西方、北方;六趣指六种天气
-
诗的最后一句“皆从妄所妄,无非空对空”表达了什么思想? A. 一切现象都是由虚妄而生,最终归于空无 B. 空与空的对立是永恒的 C. 虚妄和空无是不可分割的 D. 空无是虚妄的起点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萧衍的其他佛教主题诗作,如《十喻诗五首》中的其他几首。
- 其他佛教诗人的作品,如王维的《鸟鸣涧》。
诗词对比:
- 与王维的《鸟鸣涧》对比,两者都体现了佛教的空性思想,但王维的诗更侧重于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南北朝诗选》
- 《佛教与中国文学》
- 《萧衍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