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喻诗五首 其一 幻诗》

时间: 2025-01-14 11:21:46

挥霍变三有,恍惚随六尘。

兰园种五果,雕案出八珍。

对见不可信,熟视事非真。

空生四岳想,徒劳七识神。

著幻是幻者,知幻非幻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挥霍变三有,恍惚随六尘。兰园种五果,雕案出八珍。对见不可信,熟视事非真。空生四岳想,徒劳七识神。著幻是幻者,知幻非幻人。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幻象与现实的对比。诗中提到,事物变化无常,如同三有(指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挥霍变化,人们的心智也随着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的迷惑而恍惚不定。在兰园中种植的五果,以及雕案上出现的八珍美味,都是虚幻的表象。诗人告诫我们,亲眼所见的事物未必可信,长时间观察后会发现事情并非真实。心中产生的种种幻想,如四岳(指四方的高山)般空洞,七识神(指佛教中的七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的劳作也是徒劳无功。诗人最后指出,执着于幻象的人认为一切都是幻,而真正了解幻象的人知道幻象并非真实。

注释:

字词注释:

  • 挥霍: 变化无常。
  • 三有: 佛教术语,指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
  • 恍惚: 心神不定。
  • 六尘: 佛教术语,指色、声、香、味、触、法,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接触的外界事物。
  • 兰园: 指美好的园林。
  • 五果: 指五种果实,这里比喻美好的事物。
  • 雕案: 雕刻精美的桌子。
  • 八珍: 指八种珍贵的美食。
  • 对见: 亲眼所见。
  • 熟视: 长时间观察。
  • 四岳: 指四方的高山,比喻心中的幻想。
  • 七识神: 佛教术语,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
  • 著幻: 执着于幻象。
  • 知幻: 了解幻象的本质。

典故解析:

  • 三有、六尘、七识神: 这些佛教术语在诗中用来描述人们的心智和外界事物的关系,以及人们对于幻象的执着和认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萧衍(464-549),字叔达,南朝梁武帝,是南朝梁的开国皇帝。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文学家,尤其擅长写诗。他的诗歌多表现佛教思想,强调超脱世俗,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萧衍的五首《十喻诗》的第一首,名为《幻诗》。在这首诗中,萧衍通过佛教的视角,探讨了现实与幻象的关系,表达了对世俗事物的超脱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幻象与现实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世俗事物的超脱态度。诗中,“挥霍变三有,恍惚随六尘”描绘了世界的无常和人们心智的迷惑,而“兰园种五果,雕案出八珍”则进一步以美好的事物来象征幻象的诱惑。诗人通过“对见不可信,熟视事非真”来告诫读者,亲眼所见的事物未必真实,长时间观察后会发现事情的本质。最后,“著幻是幻者,知幻非幻人”点明了执着于幻象与了解幻象本质的区别,强调了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脱。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丰富,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超脱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挥霍变三有,恍惚随六尘: 描述世界的无常和人们心智的迷惑。
  2. 兰园种五果,雕案出八珍: 以美好的事物象征幻象的诱惑。
  3. 对见不可信,熟视事非真: 告诫读者亲眼所见的事物未必真实。
  4. 空生四岳想,徒劳七识神: 描述心中的幻想和心智的徒劳。
  5. 著幻是幻者,知幻非幻人: 点明执着于幻象与了解幻象本质的区别。

修辞手法:

  • 比喻: 使用“三有”、“六尘”等佛教术语来比喻世界的无常和人们的心智迷惑。
  • 象征: “兰园种五果,雕案出八珍”象征美好的幻象。
  • 对比: 通过“对见不可信,熟视事非真”对比亲眼所见与真实本质的差异。

主题思想:

  • 整首诗的主题是探讨现实与幻象的关系,表达了对世俗事物的超脱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三有、六尘、兰园、五果、雕案、八珍、四岳、七识神。
  • 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这些词汇在佛教文化中具有特定的含义,用来描述人们的心智和外界事物的关系,以及人们对于幻象的执着和认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三有”指的是什么? A. 三界 B. 三种果实 C. 三种珍宝 D. 三种幻象 答案: A

  2. “六尘”在佛教中指的是什么? A. 六种感官 B. 六种烦恼 C. 六种外界事物 D. 六种修行方法 答案: C

  3. 诗中“兰园种五果”象征什么? A. 真实的果实 B. 美好的幻象 C. 五种修行方法 D. 五种珍宝 答案: B

  4. 诗中“著幻是幻者,知幻非幻人”表达了什么? A. 执着于幻象与了解幻象本质的区别 B. 幻象的真实性 C. 幻象的虚幻性 D. 幻象的美丽 答案: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萧衍的其他《十喻诗》系列,如《空诗》、《假诗》等,都探讨了佛教思想中的现实与幻象的关系。

诗词对比:

  • 与唐代诗人王维的《鹿柴》对比,王维的诗强调自然与心灵的和谐,而萧衍的诗则强调对世俗的超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南朝梁诗选》
  • 《佛教与中国文学》
  • 《萧衍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