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

时间: 2025-01-17 09:40:30

草舍三家市,芦林半里城。

滩乾去船涩,溪净露沙明。

鸟迹不见过,蚌胎随处生。

水心石人立,遥望似相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草舍三家市,芦林半里城。
滩乾去船涩,溪净露沙明。
鸟迹不见过,蚌胎随处生。
水心石人立,遥望似相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桃园场景,三户人家组成的小市镇坐落在草舍之中,靠近半里长的芦苇林。河滩干涸,船只难以行驶,溪水清澈,沙粒闪耀着光芒。鸟儿的踪迹已经不见,河蚌的幼卵则随处可见。水中心的石人静静矗立,远远望去似乎在向人招手。

注释:

  • 草舍:用草搭建的房屋,形容乡村的简陋居所。
  • 芦林:芦苇树林,生长在水边,具有自然的生态环境。
  • 滩乾:河滩干涸,水位下降。
  • 船涩:船只在干涸的河道中难以行驶。
  • 溪净露沙明:溪水干净,沙子在阳光下闪耀。
  • 鸟迹不见过:鸟的踪迹已经不再出现,可能隐喻环境的宁静。
  • 蚌胎:蚌的卵,象征着生命的繁衍。
  • 水心石人:水中立着的石人,可能是神像或古代遗迹,象征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典故解析:

在古代诗词中,常常通过自然景物来寄托情感或表达哲理。本诗虽然没有直接的典故引用,但“水心石人”可以联想到古代文人对自然的崇拜和对人类存在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汪梦斗,字仲明,号汴山,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以自然景色抒发情感。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乡村风光,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桃园》是一首展现田园风光的诗作。诗中描绘了一个宁静的乡村场景,三户人家依偎在草舍中,周围是茂密的芦苇林,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体现了自然之美与人类生活的和谐共存。

“滩乾去船涩,溪净露沙明”一句,通过对水的描写,揭示了自然的变化与人类生活的相互影响。诗人用“鸟迹不见过”来表现这一带的宁静,反映出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珍视与向往。最后一句“水心石人立,遥望似相迎”则通过石人这一意象,传达出一种人与自然沟通的情感,仿佛在诉说着大自然的静谧与深邃。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清晰的意象,以及流畅的节奏,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乡村宁静生活的向往,给人以宁静而美好的感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草舍三家市:表现乡村的简陋与淳朴。
  2. 芦林半里城:描绘环境,芦林环绕,显示出乡村的宁静。
  3. 滩乾去船涩:表现自然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 溪净露沙明:展现清澈的溪水,表现自然的美丽。
  5. 鸟迹不见过:没有鸟的踪迹,强调环境的宁静。
  6. 蚌胎随处生:生动描绘出自然的生机与繁衍。
  7. 水心石人立:水中石人,象征着人与自然的结合。
  8. 遥望似相迎:表达对自然的亲切感,显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心石人”比作人类与自然的守护者。
  • 拟人:石人“似相迎”,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加了诗的温度。
  • 对仗:如“滩乾去船涩,溪净露沙明”,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生态的珍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草舍:象征着乡村生活的朴素与自然。
  • 芦林:代表自然的丰富与生机。
  • :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变化。
  • 溪水:代表生命的源泉与清新的空气。
  • 石人:象征着人类与自然的联系与守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桃园》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元代
    • D. 明代
  2. 诗中提到的“水心石人”象征着什么?

    • A. 自然的变化
    • B. 人与自然的关系
    • C. 乡村的宁静
    • D. 生命的繁衍
  3. “滩乾去船涩,溪净露沙明”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繁华的渴望
    • B. 对自然的热爱
    • C. 对人生的思考
    • D. 对战争的反思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同样描绘了理想中的自然生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 王维《鹿柴》:描写自然景色,表达诗人的隐逸情怀。

诗词对比

  • 汪梦斗《桃园》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两者都描绘了桃花源的美好,但汪梦斗更侧重于当下的田园宁静,陶渊明则强调理想境界的逃避与向往。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诗文赏析与鉴赏》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