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春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08 18:49:3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玉楼春二首 其一
作者:史承谦 〔清代〕
年来不觉欢情减,
太息韶华真荏苒。
凄迷只似雨余花,
凉冷略如秋后簟。
酒醒多分愁依黯,
那得芳尊时潋滟。
萧萧瑟瑟到三更,
蟋蟀声中灯一点。
白话文翻译:
近年来不知不觉间,欢愉的情感逐渐减退,
不由得感叹韶华如流水般迅速流逝。
凄迷的情景就像雨后残留的花瓣,
凉意略似秋天的竹席。
酒醒之后,愁绪满怀,难以驱散,
又如何能在美酒中找到那时的潋滟?
夜已深,萧瑟的声音持续到三更,
在蟋蟀的鸣叫声中,灯光微微闪烁。
注释:
- 欢情:欢愉的情感。
- 韶华:指美好的年华,青春。
- 荏苒:时间过得很快,形容光阴飞逝。
- 凄迷:凄凉而迷惘。
- 雨余花:雨后残留的花瓣,暗示事物的凋零。
- 簟:竹席,指秋天的凉意。
- 芳尊:美酒,指酒杯。
- 潋滟:形容水光闪烁的样子,意指美好时光。
- 萧萧瑟瑟:形容风声和秋夜的寂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史承谦,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以细腻见长,常以个人情感为主线。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晚秋时节,诗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个人情感的冷却,反映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歌鉴赏:
《玉楼春二首 其一》以清淡的笔调描绘了时光的流逝与内心的感伤。诗的开篇便以“年来不觉欢情减”引入,直白而又真切,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快乐时光的怀念与感叹。接下来的“太息韶华真荏苒”则进一步增强了这种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感。诗中运用“雨余花”与“秋后簟”的意象,形象地表现出秋天的凄凉和生命的脆弱,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
在描绘内心感受时,“酒醒多分愁依黯”一句,将酒后清醒的失落与愁苦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在说,酒虽然能暂时麻痹心灵,但终究无法掩盖内心的忧郁。而“那得芳尊时潋滟”则是对美好时光的渴望与追忆,诗人希望能在酒中再次找到那种欢愉的感觉,但现实却是无奈的。
最后两句“萧萧瑟瑟到三更,蟋蟀声中灯一点”,则用夜深人静的景象,渲染出一种孤独与寂寞的氛围,蟋蟀的鸣叫似乎在陪伴着诗人的思绪,灯光的微弱也象征着生命的渺小与脆弱。整首诗在细腻的情感表达中,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生命流逝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年来不觉欢情减:近年来不知不觉中,快乐的情感逐渐消退。
- 太息韶华真荏苒:不由得叹息,青春岁月真的如流水般飞逝。
- 凄迷只似雨余花:凄凉迷惘的情感就像雨后残留的花瓣一样。
- 凉冷略如秋后簟:那种凉意有些像秋天的竹席,透出一丝清冷。
- 酒醒多分愁依黯:酒醒之后,愁绪愈发浓重,难以驱散。
- 那得芳尊时潋滟:如何能够在美酒中寻回那段美好的时光呢?
- 萧萧瑟瑟到三更:夜已深,萧瑟的声音响起,直到三更。
- 蟋蟀声中灯一点:在蟋蟀的鸣叫声中,灯光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欢情减退比作时间的流逝,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如“酒醒多分愁依黯”与“那得芳尊时潋滟”,形成鲜明的对比。
- 拟人:将蟋蟀的声音拟人化,形象地表现出孤独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奈。通过细腻的描绘,诗人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生命脆弱的认知。
意象分析:
- 雨余花:象征着美好事物的凋零与失去。
- 秋后簟:象征着孤独、冷清的情感状态。
- 蟋蟀声:象征着寂寞与时间的流逝。
- 灯光:象征着生命的微弱与渺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欢情减”指的是什么?
A. 快乐的情感减少
B. 心情愉快
C. 年龄增长
答案:A -
“酒醒多分愁依黯”的意思是?
A. 酒醒后心情愉快
B. 酒醒后感到忧愁
C. 酒醉时快乐
答案:B -
诗中描绘的主要季节是?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清照《如梦令》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两首诗都是以个人情感为主线,表达对时间流逝和往昔美好的怀念,但史承谦的作品更为沉重,带有明显的秋冬气息,而李清照的作品则多了一份柔情与婉约。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
- 《史承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