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 其四》

时间: 2024-09-19 21:47:30

跸路芜深四十年,翠华光动旧山川。

铸成精铁笼车毂,割与流苏饰马鞯。

迅鼓犪皮驱涿野,还罗豹尾侍甘泉。

馆豳营雒非常计,七誓雄规日丽天。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汉家 其四
作者: 高心夔

跸路芜深四十年,
翠华光动旧山川。
铸成精铁笼车毂,
割与流苏饰马鞯。
迅鼓犪皮驱涿野,
还罗豹尾侍甘泉。
馆豳营雒非常计,
七誓雄规日丽天。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汉家经过四十年的征战,仍然在旧山河上焕发出光辉。铸造精铁的车轮犹如笼子一般,流苏装饰的马鞍则显得华丽。迅速的鼓声驱使着骏马驰骋在涿野,豹尾随侍在旁,仿佛在甘泉旁守卫。馆豳和雒邑的计划显得异常重要,七誓的雄伟规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注释

  1. 跸路:指皇帝出行的道路。
  2. 芜深:杂草丛生,深厚的意思,形容路途荒凉。
  3. 翠华:指华丽的车辇。
  4. 铸成:铸造而成,形容其坚固。
  5. 流苏:一种装饰物,通常悬挂在马鞍上。
  6. 迅鼓:快速的鼓声,表示紧张的气氛。
  7. 犪皮:指皮革制成的鞍具。
  8. 豳、雒:古地名,指豳地和雒地。
  9. 七誓:指雄壮的誓言或规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心夔,清代诗人,生于动荡的历史时期,作品多反映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以及对历史的反思。他的诗风沉稳、豪放,具有很强的历史感和社会责任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清代,对汉朝的怀念与反思,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富强与和平的向往。经过四十年的动乱,古代的辉煌与现状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未来的期许。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汉朝的辉煌与当时的荒凉对比,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开篇的“跸路芜深四十年”直接点出长时间的战争带来的荒凉,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接下来的“翠华光动旧山川”则展现了汉朝的盛景,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辉煌已成往事。

诗中“铸成精铁笼车毂”一句,使用了铸造的意象,象征着强大的国家机器,而“割与流苏饰马鞯”则体现了对细节和奢华的追求。这里的对比让人感受到一种历史的沉重感,仿佛在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和平。

“迅鼓犪皮驱涿野”描绘了战马奔腾的场面,而“还罗豹尾侍甘泉”则赋予了战争的残酷与美好生活的渴望。最后两句“馆豳营雒非常计,七誓雄规日丽天”则强调了国家的计划与誓言,展现了对未来的期待与信心。

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未来的愿景,表现出诗人强烈的责任感与历史责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跸路芜深四十年:四十年来,皇帝出行的道路杂草丛生,暗示了国家的动乱。
  2. 翠华光动旧山川:华丽的车辇在昔日的山河上闪耀,象征着曾经的荣光。
  3. 铸成精铁笼车毂:铸造坚固的车轮,象征着国家的强大与不屈。
  4. 割与流苏饰马鞯:细腻的装饰表达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5. 迅鼓犪皮驱涿野:快速的鼓声驱使骏马,引发紧张的氛围。
  6. 还罗豹尾侍甘泉:豹尾的侍卫象征着勇敢与忠诚,甘泉则暗示着安宁的生活。
  7. 馆豳营雒非常计:提到古地名,暗示着国家的重要计划。
  8. 七誓雄规日丽天:强调誓言与规章,展望未来的美好。

修辞手法

  • 对比:历史的辉煌与现状的荒凉形成鲜明对比。
  • 意象:使用诸如“翠华”、“铸成”等形象化的意象,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排比:在句式上形成节奏感,增强了诗的气势。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汉家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希望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民族命运的关注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跸路:象征着权力与荣耀。
  2. 翠华:代表华丽与尊贵。
  3. 流苏:象征着奢华与生活的细腻。
  4. 豹尾:象征着勇敢与忠诚。
  5. 甘泉:象征着安宁与幸福。

这些意象不仅具有文化内涵,还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跸路”指的是什么?
    A. 皇帝的出行道路
    B. 农民的田地
    C. 战争的前线
    D. 旅游的景点

  2. 诗中“翠华”指的是?
    A. 绿色的山川
    B. 华丽的车辇
    C. 翠绿的树木
    D. 诗人的心情

  3. 诗的主题主要是关于什么?
    A. 爱情
    B. 国家与历史
    C. 自然风光
    D. 人生哲理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春望》:杜甫
  • 《夜泊牛津》:李白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高心夔的《汉家 其四》同样反映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但高心夔的诗更多聚焦于历史的反思与未来的希望,而杜甫则更加强调个人的苦痛与社会的动荡。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相同之处,但表达方式和侧重点略有不同。


参考资料

  1. 《清代诗词选注》
  2. 《古诗词鉴赏》
  3.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