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同安生日放鱼,取金光明经救鱼事)》

时间: 2025-01-19 14:54:41

泛泛东风初破五。

江柳微黄,万万千千缕。

佳气郁葱来绣户。

当年江上生奇女。

一盏寿觞谁与举。

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放尽穷鳞看圉圉。

天公为下曼陀雨。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蝶恋花(同安生日放鱼,取金光明经救鱼事)

作者: 苏轼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泛泛东风初破五。江柳微黄,万万千千缕。佳气郁葱来绣户。当年江上生奇女。一盏寿觞谁与举。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放尽穷鳞看圉圉。天公为下曼陀雨。

白话文翻译:

轻轻的东风初次吹破了五月的晨雾,江边的柳树微微泛黄,万千条柳丝垂挂。美好的气息浓郁地飘入绣成的窗户。往年在江边出生的奇女子,今天有谁来共举长寿的酒杯?三个明珠般的人物,正坐在膝上,王文度轻松地放纵那些穷困的鱼,悠然自得。天公仿佛为我们送来曼陀罗的雨。

注释:

  • 泛泛: 轻轻的样子,这里指东风轻柔的吹拂。
  • 江柳微黄: 江边的柳树刚刚开始发黄,象征初春的气息。
  • 佳气: 美好的气息,指春天的生机和温暖。
  • 绣户: 绣成的窗户,形容房屋的美丽。
  • 奇女: 指特别美丽或才华出众的女子。
  • 一盏寿觞: 一杯长寿酒,象征祝福和庆祝。
  • 穷鳞: 指贫弱的鱼,暗含对生命的怜悯与同情。
  • 曼陀雨: 曼陀罗花的雨,寓意美好的祝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不仅在诗词、散文方面有着杰出的成就,还在政治上积极参与改革。苏轼的作品风格多样,情感真挚,语言生动。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苏轼的晚年,背景或与他对友人的思念及对生命的感悟有关。通过放鱼的典故,表达对生命的珍惜和对自然的敬畏,同时也蕴含着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诗歌鉴赏:

这首《蝶恋花》不仅描绘了春天的景色,还融合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友谊的珍视。开头“泛泛东风初破五”,展现出春风送暖,带来万物复苏的气息,而“江柳微黄,万万千千缕”则通过细腻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春日画面。接着,诗人提到“当年江上生奇女”,不仅表达了对美人的怀念,也暗含了对往昔岁月的感慨。整首词在轻快的节奏中,流露出对生命的热爱与对友情的渴望。

苏轼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反映出内心的情感变化,尤其在“放尽穷鳞看圉圉”一句,深刻地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与怜悯。结尾的“天公为下曼陀雨”,则进一步深化了诗的意境,象征着祝福与希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泛泛东风初破五: 描述春天的到来,东风轻轻吹动,打破了五月的初春的寂静。
  2. 江柳微黄,万万千千缕: 江边的柳树开始发黄,柳丝如同万缕轻烟,柔美而富有生机。
  3. 佳气郁葱来绣户: 春天的美好气息透过窗户飘入,营造出温暖和谐的氛围。
  4. 当年江上生奇女: 追忆往年在江边出生的美丽女子,流露出对美好岁月的怀念。
  5. 一盏寿觞谁与举: 表达对长寿酒的祝愿,渴望与友人共庆。
  6. 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 描述与友人的欢聚,暗示他们的重要性。
  7. 放尽穷鳞看圉圉: 对鱼的同情和关怀,反映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8. 天公为下曼陀雨: 以曼陀罗花的雨象征祝福,传达出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友人比作明珠,突出其珍贵。
  • 拟人: 东风和天公被赋予了人的特性,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生命的鲜活与美好,同时结合对友人和往昔的思念,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珍惜与尊重,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和祝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风: 象征春天的到来和生机。
  • 江柳: 代表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延续。
  • 寿觞: 象征长寿和祝福,体现了对友情的珍视。
  • 明珠: 代表珍贵的人和友谊。
  • 穷鳞: 象征对生命脆弱性的理解与同情。
  • 曼陀雨: 象征祝福与美好的期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泛泛东风初破五”中的“泛泛”意为: A. 风很大
    B. 风轻柔
    C. 风猛烈
    答案: B

  2. “江柳微黄,万万千千缕”描述的是: A. 江边的柳树
    B. 江边的花朵
    C. 江水的波纹
    答案: A

  3. “一盏寿觞谁与举”在表达什么? A. 一个人的孤独
    B. 对友人的渴望
    C. 对美酒的享受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陶渊明的《饮酒》

诗词对比:

  • 苏轼《蝶恋花》与李清照《如梦令》: 两首词都表达了对春天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但苏轼更注重生命的哲理,而李清照则更强调个人情感与内心的细腻。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选》
  • 《宋代词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