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 湖桥》

时间: 2025-01-04 14:03:51

朱栏画柱照湖明,白葛乌纱曳履行。

桥下龟鱼晚无数,识君拄杖过桥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朱栏画柱照湖明,白葛乌纱曳履行。
桥下龟鱼晚无数,识君拄杖过桥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湖边景致:红色的栏杆和画柱在湖面上映出光辉,白色的葛布和乌色的纱帽随着步伐轻轻摇曳。桥下的龟和鱼在傍晚时分游弋无数,似乎都在听着你拄着杖子过桥的声音。

注释

  • 朱栏:红色的栏杆。
  • 画柱:绘有花纹的柱子。
  • 白葛:一种白色的葛布。
  • 乌纱:黑色的丝绸帽子,古代官员常戴。
  • :拖拽,摇曳的意思。
  • 履行:行走。
  • 龟鱼:指水中的龟和鱼。
  • 晚无数:傍晚时分,水中游动的龟和鱼数量很多。
  • 识君:认识你,指的是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典故解析

这首诗虽不直接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可以看出苏轼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细腻观察。苏轼的诗常常蕴含着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自然的细致描写,体现了他影响深远的文学风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及政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细腻,广泛影响后世。

创作背景:这一首诗写于苏轼晚年,正值他在贬谪生涯中对生活的深刻反思和对自然的热爱。此时,他已从仕途的挫折中找到内心的平静,诗中充满了闲适的生活情趣。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湖边的宁静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诗的开头通过描述朱栏和画柱的色彩,营造出一种明亮而美丽的氛围,仿佛让人置身于一幅生动的画卷中。接着,作者描绘了白葛和乌纱的形象,使得场景更加生动,体现出一种悠闲的生活状态。最后,桥下的龟和鱼在傍晚时分的游动,似乎在与作者的身影互动,给人以无尽的遐想。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同时也反映出他对生活的感悟与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朱栏画柱照湖明”:描绘了湖边的栏杆和柱子,色彩鲜明,给湖面带来明亮的反射。
    • “白葛乌纱曳履行”:白色的葛布和黑色的乌纱随着作者的走动轻轻摇曳,增添了动态的美感。
    • “桥下龟鱼晚无数”:在傍晚的湖水中,龟和鱼的数量繁多,显示出生命的丰富。
    • “识君拄杖过桥声”:这些水中的生灵似乎都认得作者,听到了他拄杖过桥的声音,表现出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 修辞手法:诗中采用了对仗和生动的意象,如“朱栏画柱”和“白葛乌纱”的对比,使得画面更加丰富;“识君”则赋予了自然以人的情感,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抒发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朱栏:象征着美丽与希望。
  • 画柱:代表着艺术与人文。
  • 白葛、乌纱:展现了诗人的身份与风采。
  • 龟鱼:象征着生命的多样性与灵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述的栏杆是什么颜色的?

    • A) 白色
    • B) 红色
    • C) 绿色
    • D) 黑色
  2. 诗中提到的“乌纱”是指什么?

    • A) 白色的帽子
    • B) 黑色的丝绸帽子
    • C) 红色的裙子
    • D) 蓝色的衬衫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战争的反思
    • B) 对自然的热爱与和谐共处
    • C) 对爱情的追求
    • D) 对财富的渴望

答案

  1. B) 红色
  2. B) 黑色的丝绸帽子
  3. B) 对自然的热爱与和谐共处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苏轼的《湖桥》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苏轼更注重人与自然的互动,而王维则侧重于自然的孤寂之美。

参考资料

  • 《苏轼诗集》
  • 《宋代文学与文化》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