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读《山海经》》

时间: 2025-01-04 08:57:58

郑君故多方,元翁所亲指。

奇文二百篇,了未出生死。

素书在黄石,岂敢乱跪履。

万法等成坏,金丹差可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郑君故多方,元翁所亲指。
奇文二百篇,了未出生死。
素书在黄石,岂敢乱跪履。
万法等成坏,金丹差可恃。

白话文翻译:

郑君曾经出身在多种地方,元翁(指元代的道教人物)也曾亲自指点过我。
那些奇特的文章有二百篇,然而它们的道理仍未完全明了。
那些古老的书籍存放在黄石之上,我怎敢随便踩踏?
万法都将归于消亡,金丹之术也不一定能依靠。

注释:

字词注释:

  • 郑君:指郑玄,汉代著名的经学家。
  • 元翁:可能指道教的创始人或重要人物,指代指引者。
  • 奇文二百篇:指《山海经》中的奇特文章,二百篇形容其数量之多。
  • 素书:指古代的经典文献。
  • 黄石:传说中黄石公所藏书之地,象征经典之地。
  • 金丹:指道教中的炼丹术。

典故解析:

  • 《山海经》:古代神话地理志,记载了许多神话、地理和民族的故事。
  • 黄石公:传说中的道教隐士,象征智慧与长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书法家。他的诗风豪放,兼具理性与感性,擅长多种题材的创作。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轼对《山海经》的阅读与思考之际。他对古代文献的尊重以及对道教文化的理解,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敬仰。

诗歌鉴赏:

这首诗表现了苏轼对古典文献的敬畏与探索精神。开头提到的“郑君”和“元翁”,不仅是对古代智者的致敬,更是表达了对知识传承的重视。接下来的“奇文二百篇”,让人联想到《山海经》的奇特与深奥,显示了苏轼对古代典籍的深刻理解与思考。

“素书在黄石”一句,表达了他对经典的尊重和对知识的敬畏,黄石作为道教文化的象征,暗示着真正的智慧与真理难以轻易获得。最后一联“万法等成坏,金丹差可恃”,则深刻反映出对道教炼丹术的思考,认为即便是追求长生的道理也并非绝对可靠,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整首诗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探讨,展现了苏轼对文化的反思及其人生态度,兼具哲理和文学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郑君故多方:提到郑君,说明他来自多方,代表着知识的广博。
  2. 元翁所亲指:元翁的指点,暗示着智慧与学习的重要性。
  3. 奇文二百篇:指《山海经》的丰富内容,表达对古文献的敬仰。
  4. 了未出生死:表明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尚未完全,体现了知识的深奥。
  5. 素书在黄石:强调古籍的重要性,黄石象征着经典与智慧。
  6. 岂敢乱跪履:表达对经典的敬重,不敢轻易对待。
  7. 万法等成坏:反映了对世界无常的思考,万法归于消亡。
  8. 金丹差可恃:道教金丹虽好,但也不能完全依赖,显示出对生命的哲学思考。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对称,形成和谐的音律。
  • 象征:黄石公象征经典与智慧。
  • 比喻:万法成坏隐喻世事无常,金丹则比喻追求长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思考,表现出对古典文献的敬畏和对人生命运的深刻理解,强调知识的探求与人生的无常。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郑君:象征知识与智慧。
  • 元翁:象征传统的引导者。
  • 素书:代表经典文献,象征知识的积累。
  • 黄石:象征道教文化和长生的理想。
  • 金丹:象征追求永恒的欲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郑君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道教徒
    • B. 知识与智慧
    • C. 古代诗人
    • D. 旅行者
  2. 诗中提到的“万法等成坏”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一切都有尽头
    • B. 道教的永恒
    • C. 对知识的追求
    • D. 生活的美好
  3. “金丹差可恃”意味着?

    • A. 追求长生是徒劳的
    • B. 金丹是最好的选择
    • C. 应该相信道教
    • D. 生命是有意义的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李白的作品均展示出对人生的思考,但苏轼更倾向于对古典文化的探讨,而李白则更多表现出个体的浪漫与豪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诗词选》
  • 《山海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