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周正孺知东川》
时间: 2025-01-19 15:58:0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周正孺知东川
苏轼
得郡书生荣,还家昔人重。
而况东西川,千骑许上冢。
里门下车入,父老自惊耸。
端如何武贤,不事长卿宠。
清时养材杰,杞梓方培拥。
未应遗合抱,取用及把拱。
如君尚出麾,顾我宜耕垄。
先归谢先手,求去悔不勇。
岂云慕廉退,实自知衰冗。
为君扫棠阴,画像或相踵。
蜀中太守无不画像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周正孺即将赴东川任职的祝福与惋惜。诗中提到周正孺获得了地方的荣誉,回到家乡倍受尊重。然而,若是他去东川任职,可能会有更多人追随他。诗人对周正孺的能力表示赞赏,但感慨于他不愿意依附于权贵。诗中提到的“蜀中太守无不画像者”,暗示了在当时社会中,许多官员都喜欢被画成画像,显示出一种虚荣与名望。诗的最后,诗人用“扫棠阴”比喻为周正孺清理政治环境的愿望,表达了对他未来的期盼。
注释:
- 得郡书生荣:获得地方官的荣誉。
- 千骑许上冢:形容东川的声势浩大,可能有人陪伴。
- 里门下车入:形容回到家乡时受到的尊重和欢迎。
- 武贤:指有才德的人。
- 长卿宠:指对权贵的依附与追随。
- 合抱:比喻能够合作共事。
- 蜀中太守无不画像者:暗示当时官员的虚荣和对名声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散文、书法均有很高的造诣,其作品风格多样,兼具豪放与婉约,深受后世推崇。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苏轼与周正孺的交往之际,表达了对周正孺即将赴东川任职的祝福与惋惜。周正孺作为苏轼的友人,诗中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欣赏与对前途的期待。
诗歌鉴赏:
《送周正孺知东川》是一首充满情感的送别诗,透过对周正孺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切与祝福。全诗结构紧凑,情感真挚,既有对周正孺未来的期待,也有对当下社会的深思。诗中通过“千骑许上冢”的意象,生动地描绘出周正孺前途的光明与荣耀,显示了他在家乡的受人尊重。同时,诗人对周正孺不愿依附于权贵的态度表示赞赏,体现了文学中对清正廉洁的追求。
整首诗中,苏轼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既有对友人的祝福,也有对社会风气的反思。通过对人物的描绘,诗人引发了读者对社会价值观的思考,展现了他深邃的人生哲学与人文精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得郡书生荣:意指周正孺在地方上获得了显赫的声誉和地位。
- 还家昔人重:回到家乡时,昔日的朋友和乡亲们对他更加尊重。
- 而况东西川:更何况是前往东川这样的重要地方,意味着他的前途更为光明。
- 千骑许上冢:形容周正孺可能会有众多追随者,声势浩大。
- 里门下车入:回到家乡,门口迎接的热闹场面。
- 父老自惊耸:乡亲们对他的成就感到惊讶与骄傲。
- 端如何武贤:质疑周正孺为何不依附于权贵。
- 不事长卿宠:强调他不愿追求权贵的宠幸。
- 清时养材杰:在清明的时代,才能得以培养。
- 杞梓方培拥:比喻人才的培育与成就。
- 未应遗合抱:不应遗忘合作的机会。
- 取用及把拱:说明应当把握机会,互相支持。
- 如君尚出麾:如果你能继续出仕就好。
- 顾我宜耕垄:希望能在乡野中安居乐业。
- 先归谢先手:建议先回家感谢家人。
- 求去悔不勇:离开后会后悔自己不勇敢。
- 岂云慕廉退:并不是追求清白之退。
- 实自知衰冗:实则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足。
- 为君扫棠阴:愿意为他扫除政治障碍。
- 画像或相踵:暗示官员们喜欢留下画像,追求名声。
- 蜀中太守无不画像者:讽刺官场的虚荣。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扫棠阴”比喻清理政治环境。
- 对仗:句式工整,通过对仗增强了诗的美感。
- 夸张:如“千骑”表现出周正孺的声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周正孺的前途,反映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强调了清白与忠诚的价值,同时表达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川:象征着前途的光明与希望。
- 父老:象征着传统与乡土情怀。
- 画像:象征着名望与虚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苏轼的这首诗是写给谁的?
- A. 周正孺
- B. 李白
- C. 杜甫
- D. 王维
-
“千骑许上冢”意指什么?
- A. 声势浩大
- B. 孤独的旅程
- C. 归隐田园
- D. 追随者众多
-
诗中提到的“蜀中太守无不画像者”反映了什么?
- A. 对权贵的依附
- B. 对名声的追求
- C. 对清白的坚持
- D. 对家乡的热爱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赠花卿》(李白)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诗词对比: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送别友人的情感,与《送周正孺知东川》在表达友情与对未来的期待上有相似之处,但王勃的诗更侧重于人生的短暂与机遇的把握。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诗三百首》
-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