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东西岩(即谢安东山也。)》
时间: 2025-01-17 09:58:0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东西岩(即谢安东山也。)
谢公含雅量,世运属艰难。
况复情所钟,感慨萃中年。
正赖丝与竹,陶写有馀欢。
尝恐儿辈觉,坐令高趣阑。
独携缥缈人,来上东西山。
放怀事物外,徙倚弄云泉。
一旦功业成,管蔡复流言。
慷慨桓野王,哀歌和清弹。
挽须起流涕,始知使君贤。
意长日月促,卧病已辛酸。
恸哭西州门,往驾那复还。
空馀行乐处,古木昏苍烟。
白话文翻译
谢公(谢安)胸怀宽广,然而世道却艰难。
更何况他内心所钟爱之事,常使他在中年时感慨万千。
正是依赖丝竹之音,陶冶情操,留下了余欢。
我常担心年轻人会觉察到,坐在这里会使高雅的趣味减退。
我独自携着飘渺的友人,来到东西两座山上。
放开胸怀,抛却世事,倚着山石玩弄云雾泉水。
一旦功业有所成就,管仲和蔡邕的流言又将回归。
大将桓温慷慨悲歌,和着清音弹奏。
我抽须流泪,才明白使君的贤能。
时间似乎在加速流逝,卧病在床已是辛酸。
我痛哭在西州门,往日的驾驭又能回归何处?
只剩下行乐的地方,古木在苍烟中显得愈加昏沉。
注释
- 谢公:指谢安,东晋名士,隐居东山。
- 丝与竹:指乐器,象征音乐、雅趣。
- 管蔡:指历史上的两位名臣,代表政治流言。
- 桓野王:桓温,东晋著名将领。
- 西州门:指西州的城门,暗指离别与悲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的诗、词、文均有极高成就,尤其是词作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
创作背景
《游东西岩》是苏轼在游览东山时写的,表达了他对谢安高洁情怀的钦佩,并寄托了他对人生的感悟。此诗是在苏轼遭遇政治挫折后写成,体现了他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思考。
诗歌鉴赏
《游东西岩》通过描绘谢安的高洁情怀,抒发了苏轼对人生的深刻感悟。诗中,苏轼以谢安为引子,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理想与现实的思考。开头两句“谢公含雅量,世运属艰难”,不仅点明了谢安的卓越品质,也暗示了人生道路的艰难,预示了后文的感慨。接着,苏轼通过“丝与竹”的意象,表现出对音乐与雅趣的追求,这种追求为其生活带来了欢愉。
诗中反复出现的“感慨”和“悲歌”,透露出作者内心的惆怅与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尤其在“意长日月促,卧病已辛酸”句中,苏轼将个人的病痛与对时间流逝的无奈结合,呈现出一种对生命无情的感伤。最后,诗人在“空馀行乐处,古木昏苍烟”中,表达了一种对世事变迁的无奈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
整首诗以沉静、悠远的情感为基调,展现出苏轼对人生的深邃思考和对谢安精神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谢公含雅量:谢安胸怀宽广,雅量非常。
- 世运属艰难:当时的世道艰难困苦。
- 况复情所钟:而他内心所钟爱的事情。
- 感慨萃中年:使他在中年时感慨万千。
- 正赖丝与竹:正是依赖于音乐的陶冶。
- 陶写有馀欢:因此留下了很多欢乐。
- 尝恐儿辈觉:我常担心年轻人会觉察。
- 坐令高趣阑:坐在这里会使高雅趣味减退。
- 独携缥缈人:我独自和飘渺的友人。
- 来上东西山:来到东西两座山上。
- 放怀事物外:放开胸怀,抛却世事。
- 徙倚弄云泉:倚靠山石玩弄云雾泉水。
- 一旦功业成:一旦功业有所成就。
- 管蔡复流言:管仲和蔡邕的流言又将回归。
- 慷慨桓野王:桓温慷慨悲歌。
- 哀歌和清弹:与清音一同弹奏。
- 挽须起流涕:我抽须流泪。
- 始知使君贤:才明白使君的贤能。
- 意长日月促:时间似乎在加速流逝。
- 卧病已辛酸:卧病在床已是辛酸。
- 恸哭西州门:我痛哭在西州门。
- 往驾那复还:往日的驾驭又能回归何处?
- 空馀行乐处:只剩下行乐的地方。
- 古木昏苍烟:古木在苍烟中显得愈加昏沉。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丝与竹”对应“云泉”。
- 比喻:将音乐与情感的陶冶比作人生的乐趣。
- 拟人:将时间拟人化,表现其无情。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借谢安的高洁情怀反映出自己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传达出一种深沉的忧伤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西山:象征高洁的理想与追求。
- 丝竹:代表音乐、雅趣,寄托情感。
- 云泉:象征自然之美与心灵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苏轼在诗中提到的“谢公”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司马光
B. 谢安
C. 陶渊明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丝与竹”象征什么? A. 生活的艰难
B. 友谊
C. 音乐与雅趣
D. 事业成功 -
“意长日月促”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时间的感慨
C. 对友人的思念
D. 对生活的无奈
答案: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东坡题跋》:苏轼的另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作。
- 《登高》:王勃的名作,表达了人生的感慨与孤独。
诗词对比
-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苏轼)与《游东西岩》:两首诗均表现了苏轼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慨,风格却各有不同,前者更为直接,后者更为含蓄深沉。
参考资料
- 《苏轼诗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