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春迟(大石调)》

时间: 2024-09-19 21:26:29

好梦才成又断。

日晚起、云亸梳鬟。

秀脸拂新红,酒入娇眉眼,薄衣减春寒。

红柱溪桥波平岸。

画阁外、落日西山。

不分闲花并蒂,秋藕连根,何时重得双眼。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恨春迟(大石调)

作者: 张先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好梦才成又断。日晚起云亸梳鬟。
秀脸拂新红,酒入娇眉眼,薄衣减春寒。
红柱溪桥波平岸。画阁外落日西山。
不分闲花并蒂,秋藕连根,何时重得双眼。


白话文翻译:

美好的梦刚刚成真又被打断。傍晚时分,云彩散去,我在梳理头发。
她那秀美的脸庞映衬着新妆,酒意涌上娇媚的眉眼,薄薄的衣服减轻了春寒。
红色的柱子旁,溪水平静地流淌在岸边。画阁外,落日映照着西山。
花儿随意地并蒂而生,秋天的藕也连根相连,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到那双眼睛。


注释:

  • 好梦:美好的梦境。
  • :散开,表示云彩散去。
  • 酒入娇眉眼:酒意上涌,眼神更加妩媚。
  • 薄衣减春寒:薄薄的衣物让春寒感受到减轻。
  • 红柱:指画阁的柱子,通常为红色,象征着富贵。
  • 并蒂:形容花朵齐生,象征着美好的情感。
  • 秋藕连根:指秋天的藕连根生长,象征长久的情感。

典故解析:

  • 并蒂莲:常用来象征美好的爱情,表示两个人心心相印。
  • 秋藕:在古代诗词中,藕常用来比喻清纯的爱情,且莲藕的生长特性象征着情感的连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先,字公权,号天池,宋代著名词人之一,擅长婉约派词作。他的词风清丽,情感细腻,以抒发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著称。

创作背景:

这首《恨春迟》创作于宋代,正值春季,诗人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与惋惜。


诗歌鉴赏:

《恨春迟》全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春日黄昏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依恋以及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开头的“好梦才成又断”表明一种梦境与现实的冲突,这种冲突不仅仅是对春天的惋惜,更是对爱情的不满与渴求。

“秀脸拂新红,酒入娇眉眼”中的“酒”字,隐含了对生活的享受与对爱情的期待。春天的寒意在薄衣的衬托下减轻,恰似人们因爱而生的温暖情感。接下来,诗人描绘了溪水与落日的宁静美景,意在表现内心的平和与渴望交织的复杂情感。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在于对爱情的无奈与对春天美好时光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失去的伤感。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又有对内心情感的深刻反思,充分体现了张先词作的婉约与细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好梦才成又断:梦境的美好刚刚成真,却又被现实打断,体现出对理想的失落。
  2. 日晚起云亸梳鬟:黄昏时分,云彩散去,表现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惆怅的气氛。
  3. 秀脸拂新红,酒入娇眉眼:她的美貌与酒意交融,传达出一种温柔与妩媚的感觉。
  4. 薄衣减春寒:薄衣让春寒减轻,象征着爱情带来的温暖。
  5. 红柱溪桥波平岸:描绘出平静的自然景色,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6. 画阁外落日西山:夕阳西下,映衬出一种诗意的美。
  7. 不分闲花并蒂,秋藕连根:比喻花开并蒂与秋藕连根,象征着深厚的情感。
  8. 何时重得双眼:表达对重逢的期盼与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情感与自然景色相结合,增强诗的意象。
  • 对仗:诗句间的对仗工整,增添了节奏感。
  • 拟人:用“好梦”来表现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爱情的渴望与对失去美好时光的惋惜,表现了人对春天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爱情的深切思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生命与希望,强调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 :象征着欢愉与温柔的情感。
  • 红柱、溪桥:描绘出宁静而美好的环境,增强情感的表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恨春迟》的作者是? A. 李白
    B. 张先
    C. 杜甫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并蒂”指的是什么? A. 两朵花
    B. 两颗星
    C. 两棵树
    D. 两只鸟

  3. “好梦才成又断”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兴奋
    B. 惆怅
    C. 快乐
    D. 愤怒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张先的《恨春迟》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表现出对爱情的渴望,但张先的作品更多地融入了自然景色的描绘,而李清照则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

参考资料:

  • 《宋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
  • 《张先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