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兵》

时间: 2025-01-01 11:31:09

捷书传楚塞,使相议征蛮。

伏莽熊皮甲,簪花鹿角鬟。

炎风生万灶,杀气动三关。

莫学浛洭水,东流更不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捷书传楚塞,使相议征蛮。
伏莽熊皮甲,簪花鹿角鬟。
炎风生万灶,杀气动三关。
莫学浛洭水,东流更不还。

白话文翻译:

快信传到楚边,让人商议征伐蛮族。
在草丛中伏着,穿着熊皮的甲胄,
头戴插花的鹿角,而鬟发如花般绚丽。
烈风吹起万家烟火,杀气在三关之间弥漫。
不要学那滔滔的浛洭水,东流之后再也不回头。

注释:

  • 捷书:指快速的书信。
  • 楚塞:楚国的边塞,意指边境。
  • 征蛮:征讨蛮族,表现出战争的紧迫感。
  • 伏莽:隐藏在草丛中。
  • 熊皮甲:用熊皮制作的盔甲,象征勇猛。
  • 簪花鹿角鬟:形容装饰华丽的发型,鹿角象征灵巧。
  • 炎风:热风。
  • 万灶:千家万户的灶火,象征民生。
  • 杀气动三关:表示战争气氛弥漫于三关。
  • 浛洭水:指滔滔不绝的水,象征无法返回的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丁玉藻,清代诗人,以诗风豪放和笔力雄健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战争、边疆,以及豪杰壮志,体现出浓厚的爱国情怀。

创作背景:此诗产生于清代,背景是当时社会动荡,边疆频繁战事,诗人通过描写战争场景,表现对国家的关切和对战斗的思考。

诗歌鉴赏:

《观兵》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战争的紧迫性和激烈的气氛。开篇通过“捷书传楚塞”引入战争的主题,瞬间将读者带入那种急迫的氛围中。接下来的描述则通过具体的意象如“伏莽熊皮甲”和“簪花鹿角鬟”,展现了士兵的英勇与美丽的对比,既有战斗的残酷,也有对士兵英姿的赞美。

“炎风生万灶,杀气动三关”则进一步加深了杀伐气氛,显示出战争对民生的影响,万家烟火与杀气弥漫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深思。最后一句“莫学浛洭水,东流更不还”则以生动的比喻警示人们,不要轻易走上战争的道路,因为战争一旦开始,后果将是不可挽回的。

整首诗情感深邃,既有对战争的渲染,也有对时局的无奈与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捷书传楚塞:快速的信件传到楚国边塞,暗示即将发生的战争。
  2. 使相议征蛮:引导人们讨论如何征讨蛮族,体现出战争的必要性与紧迫感。
  3. 伏莽熊皮甲:描绘士兵的装备,展现其勇猛,暗示战斗的艰难。
  4. 簪花鹿角鬟:士兵的装束华丽,象征着士气与勇气。
  5. 炎风生万灶:热风吹起千家万户的烟火,体现战争的广泛影响。
  6. 杀气动三关:三关之间弥漫的杀气,象征战争的紧张局势。
  7. 莫学浛洭水:警惕人们不要像滔滔江水一样轻易流逝,暗示战争带来的不可逆性。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浛洭水”来比喻战争的不可逆转。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如“伏莽熊皮甲,簪花鹿角鬟”,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 意象:通过具体的士兵形象与自然景象的对比,突显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英勇。

主题思想:全诗表现了对战争的深刻思考与警惕,既有对士兵勇敢形象的赞美,也有对战争后果的深切忧虑。诗人呼唤人们审慎对待战争,珍惜和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捷书:象征迅速传递的信息,预示紧急情况。
  • 熊皮甲:象征勇猛与坚韧。
  • 鹿角:象征灵动与美丽,转瞬即逝。
  • 炎风:象征热烈的斗争环境。
  • 万灶:象征百姓的安居与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观兵》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杜甫
    • C. 丁玉藻
    • D. 白居易
  2. 诗中“莫学浛洭水”意在提醒人们?

    • A. 不要浪费水
    • B. 不要轻易放弃
    • C. 不要忘记历史
    • D. 不要随意出征

答案

  1. C
  2.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兵车行》
  • 毛泽东的《长征》

诗词对比: 《观兵》与杜甫的《兵车行》都描绘了战争的残酷,但《兵车行》更侧重于民众的苦难,而《观兵》则突显了士兵的英勇。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侧重,展现了不同的战争视角。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华诗词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