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捧檄长征正麦秋,利民愧少郑陂谋。舟车往复三千里,明月清风伴我游。
白话文翻译:
正值麦收的秋季,我捧着公文长途跋涉,感到对百姓的利益愧疚于郑陂的计谋不足。四处舟车往返,已走过三千里,明月清风陪伴着我游历。
注释:
- 檄:古代一种告示或公文。
- 长征:长途跋涉,指作者为了某种使命或目的而进行的艰苦旅行。
- 麦秋:指小麦成熟的季节,通常是在夏末秋初。
- 利民:有利于百姓,强调诗人对人民的关心。
- 愧少:感到愧疚于自己做得不够。
- 郑陂:可能指代某个地方,或是历史上的事件,与诗人所说的谋划有关。
- 舟车往复:形容旅行的频繁和艰难。
- 明月清风:自然的美好景象,寓意伴随诗人旅行的愉悦心情。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郑陂”,可能与历史上某些事件或人物有关,反映出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借鉴。同时,诗中的“明月清风”可以引申为一种理想的旅行状态,代表着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施曜庚,清代诗人,生平较少记载,但以其诗作见长,风格多表现对民生的关怀及抒发个人情感。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辛亥革命前后,那时社会动荡,民众疾苦,诗人因参与政治事务而感慨万千,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忧虑及对百姓的关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蕴展示了诗人对民生的深切关怀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诗人开头提及“捧檄长征”,不仅表明了自己正在为某种事业奔波,也隐含了对当前社会状况的无奈与不平。接着,“利民愧少郑陂谋”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百姓利益的关注,反映出他内心的责任感与愧疚之情。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描绘舟车的往返与明月清风的陪伴,展现出一种理想化的游历状态,形成一种对比,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整首诗在情感上既有对社会现状的忧虑,也有对自然的热爱,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受。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捧檄长征正麦秋”:诗人手捧公文,长途跋涉,正值小麦收割的季节,表明了时间背景及行动的目的。
- “利民愧少郑陂谋”:对百姓的利益感到愧疚,表示自己在政治谋划上的不足。
- “舟车往复三千里”:形容长途旅行的辛苦,反映出诗人的奔波。
- “明月清风伴我游”:自然的美好伴随,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由的追求。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舟车往复”和“明月清风”,形成音韵上的和谐。
- 意象:明月与清风象征着诗人对自由与理想生活的向往。
-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百姓的关心与责任感的体现,同时表达了对自由与美好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 明月:象征着希望和理想,代表着诗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 清风:代表着自然的清新与诗人内心的宁静,传达出一种自由的情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捧檄长征”的意思是: A. 手捧公文长途跋涉 B. 参加征战 C. 进行旅行 D. 撰写诗文
-
“利民愧少郑陂谋”中的“郑陂”指的是: A. 一个地名 B. 诗人的朋友 C. 一个历史事件 D. 一种农作物
答案: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夜泊牛头》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夜泊牛头》相比,施曜庚的诗更注重社会责任感,而李白则侧重于个体的豪情与自由。两者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前者更具现实关怀,后者则更显浪漫主义色彩。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清代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