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夏赴邳州桃源决事感作 其一》

时间: 2025-01-01 13:33:43

入耳哀鸿遍野鸣,谁教胥吏复苛征。

河流怒吼惊剽急,疑诉群黎疾怨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入耳哀鸿遍野鸣,谁教胥吏复苛征。
河流怒吼惊剽急,疑诉群黎疾怨声。

白话文翻译:

听到四处传来悲哀的鸿雁声,谁又让那些官吏重新加重了征税?
河水愤怒地咆哮,仿佛在急切地诉说着民众的怨声。

注释:

  • 哀鸿:指悲鸣的鸿雁,常用来象征离别或悲伤。
  • 胥吏:指地方官吏,通常指那些负责征税、管理的低级官员。
  • 苛征:指严厉的征税,苛刻的征收。
  • 河流:这里指代自然环境中的河流,象征着民众的情绪。
  • 群黎:指众多的百姓,表达民众的共同情感。

典故解析:

“哀鸿”常见于古诗中,象征着悲伤和无奈,出自古代文人对自然的感悟和对民生困苦的关心。此诗通过自然景象反映社会现实,揭示了当时百姓的苦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施曜庚,清代诗人,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时期,对民生疾苦有深刻的体察,作品多关注社会问题。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辛亥年间,正值清末民初,社会动荡,民众生活困苦,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现象来表达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关心与愤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悲怆的音调开篇,通过描绘悲伤的自然景象,引发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诗人用“哀鸿遍野鸣”形象地展现了社会的悲惨和民众的苦痛,鸿雁的哀鸣与民众的苦痛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悲凉的画面。接着,诗人通过“谁教胥吏复苛征”直指问题根源,抨击了官吏的苛政,表现出对权力的不满与愤怒。最后一句“河流怒吼惊剽急”,将自然与人心的愤怒相联系,表明民众的怨声载道,河流仿佛在替他们诉说不平。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展现了诗人对社会不公的强烈反感以及对百姓困境的深切关怀。这样的情感在清代诗歌中并不罕见,但施曜庚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哲思,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更为深远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入耳哀鸿遍野鸣”:描绘了四处传来的哀鸣声,营造出悲凉的气氛。
    • “谁教胥吏复苛征”:直言不讳地指责地方官吏的苛刻征税,表达对官僚体制的不满。
    • “河流怒吼惊剽急”:用河流的怒吼象征民众的愤怒,暗示社会的不安定。
    • “疑诉群黎疾怨声”:河流似乎在为百姓发声,表达了对当下生活的不满。
  • 修辞手法

    • 拟人:河流被赋予了“怒吼”的特性,生动地表达了民众的情感。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自然景象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官吏苛政的愤怒和对民众困境的同情,揭示了社会矛盾和历史悲剧。

意象分析:

  • 哀鸿:象征悲伤与无奈,反映人们的离愁与不幸。
  • 河流:象征自然的力量和民众的情感,流动的水象征着时间与变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哀鸿”指的是什么? A. 高兴的鸟
    B. 悲鸣的鸿雁
    C. 飞翔的鹰
    D. 叫声嘹亮的乌鸦

  2. 诗人对胥吏的态度是? A. 赞美
    B. 中立
    C. 批评
    D. 忽视

  3. “河流怒吼”体现了什么情感? A. 平静
    B. 愤怒
    C. 快乐
    D. 孤独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和民生的深切关注。
  • 李白《将进酒》:通过豪放的情感表达个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态度。

诗词对比

  • 对比施曜庚与杜甫的作品,两者都反映了对社会不公的关注,但施曜庚更侧重于通过自然意象传达情感,而杜甫则更直接地抒发对国家和民生的忧虑。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解析》
  • 《施曜庚诗集》
  • 《杜甫与晚唐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