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蒋颖叔二首 其一 扈从景灵宫》
时间: 2024-09-19 21:13:4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蒋颖叔二首 其一 扈从景灵宫
作者: 苏轼
道人幽梦晓初还,已觉笙箫下月坛。
风伯前驱清宿雾,祝融骖乘破朝寒。
英姿连璧从多士,妙句锵金和八銮。
已向词臣得颇牧,路人莫作老儒看。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道人在幽梦中刚刚归来,已经听见笙箫声响起在月坛之下。风伯在前面驱散清晨的雾气,祝融驾驭着火车破除早晨的寒意。英俊的姿态像美玉一样齐聚众多才士,优美的句子如同铿锵的金声与八辆华丽的车队和谐相融。已经向词臣得到了良好的指教,路人们可不要把我当作老儒来看待。
注释:
字词注释:
- 道人: 指道教的高人或修道之人。
- 幽梦: 指寂静的梦境。
- 笙箫: 古代乐器,笙是多管乐器,箫是单管乐器。
- 月坛: 指供奉月神的坛子。
- 风伯: 风神的称呼。
- 祝融: 火神的称呼。
- 英姿连璧: 形容人才的美好姿态与气质。
- 锵金: 形容声音清脆悦耳,如金属碰撞。
- 八銮: 指古代华丽的车队。
典故解析:
- 风伯和祝融:二者均为古代神话中的神祇,代表自然元素,反映了诗人的对自然力量的崇敬。
- 月坛:古代祭祀月亮的地方,体现了道教文化中对阴阳与自然的重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歌兼具豪放与细腻,常以自然景物抒发情感,代表了宋代文学的高峰。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轼在政治上遭遇挫折之后,他以游历和写作来舒缓心情,同时反映了他对道教文化的兴趣与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中,苏轼以道教的意象和自然景物相结合,展现了他对自然的感悟和对人生的哲思。开头几句描绘了道人梦醒的情景,似乎在传达一种超然的境界,仿佛在告诉读者,生活的幻影与真实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接着,诗人用“风伯”和“祝融”的形象,构建出一幅清新而又生动的自然画卷,显示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英姿连璧”的描写,强调了才士们在诗词创作上的卓越表现,而“妙句锵金”则传达了创作过程中的愉悦与成就感。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不仅体现了诗人的自信,也反映了当时文人的风采与气度。
最后一句“路人莫作老儒看”,则给人以启示,苏轼希望人们不要以传统的眼光来评判他,反而要欣赏他在文学上的创新与突破。整首诗不仅是一种自我表达,也是一种对当时文化氛围的反思,展示了苏轼的宽广胸怀与深邃思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道人幽梦晓初还:道人刚从梦中醒来,暗示着一种恍惚与超脱。
- 已觉笙箫下月坛:在月光下的坛子上响起了笙箫的乐声,描绘出一种宁静而和谐的氛围。
- 风伯前驱清宿雾:风神在前方驱散晨雾,象征着新生与清新。
- 祝融骖乘破朝寒:火神驱动着车子,打破了清晨的寒冷,展现了阳光的温暖。
- 英姿连璧从多士:众多才士汇聚在一起,展现出优秀的才华与风采。
- 妙句锵金和八銮:优美的诗句如金声般清脆,与华美的车队和谐相融。
- 已向词臣得颇牧:向文人词臣请教诗词,得到了很多启发。
- 路人莫作老儒看:希望他人不要用传统标准来解释自己,表达出对自我认同的追求。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结构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比喻:如“妙句锵金”比喻诗句的美妙。
- 拟人:将风伯与祝融具有人性,体现自然的灵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道教文化的欣赏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中传达了对自然力量的尊重、对文人雅士的赞美,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道人:象征超脱与哲理。
- 笙箫:代表音乐与和谐。
- 月坛:象征祭祀与神秘。
- 风伯、祝融:代表自然的力量与变化。
- 英姿:象征才华与风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风伯”象征什么?
A. 风的力量
B. 火的神灵
C. 月亮 -
“妙句锵金”中的“锵金”指的是什么?
A. 银的声音
B. 金属碰撞的声音
C. 乐器的和声 -
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哪项说法正确?
A. 仅仅描写自然景物
B. 批评当时的社会风俗
C. 表达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李白的作品均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苏轼更注重于哲理与人文的结合,而李白则多表现豪放与个性。
- 杜甫的《春望》则反映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苏轼的抒情诗风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全集》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