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月五首,并引 其五》

时间: 2024-09-19 21:13:43

五更山吐月,窗迥室幽幽。

玉钩还挂户,江练却明楼。

星河澹欲晓,鼓角冷知秋。

不眠翻五咏,清切变蛮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五更山吐月,窗迥室幽幽。
玉钩还挂户,江练却明楼。
星河澹欲晓,鼓角冷知秋。
不眠翻五咏,清切变蛮讴。

白话文翻译

在五更时分,山上吐出明月,窗外幽静的房间里透着淡淡的光。玉钩依旧挂在门前,江水的波光映照着高楼。星河在黎明前显得淡淡的,鼓声和号角声让人感受到秋天的寒意。我无法入眠,反复吟咏这五首诗,声音清晰而又像是变成了异域的歌谣。

注释

  • 五更:古代将夜晚分为五更,五更即是凌晨时分。
  • 山吐月:指山上明月升起,意象生动。
  • 窗迥:窗户开阔,表明环境的幽静。
  • 玉钩:指挂在门口的月亮,象征美丽和静谧。
  • 江练:指江水的波光。
  • 星河澹:星河在晨曦中逐渐消失,意在描绘黎明前的宁静。
  • 鼓角:指乐器的声音,暗示秋天的冷清。
  • 不眠翻五咏:夜不能寐,反复吟咏所作的五首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细腻,兼具政治家与文人的身份。在漫长的流亡生涯中,他的诗作反映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江月五首》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正值人生低谷。他在这段时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寄托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此诗描绘了秋夜的景色,唤起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江月五首》以其清新婉转的意境和深邃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诗中以“山吐月”开篇,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仿佛让人置身于清澈的月光之下。接下来,诗人用“窗迥室幽幽”描绘出房间的幽静,展现了诗人在孤独中思索的状态。接着,诗中提到“玉钩还挂户”,不仅形象地表现出月光的美丽,还传达出一种恒久和不变的情感。

随着诗的深入,苏轼通过“星河澹欲晓”引入了时间的流逝,朝霞的出现让人感受到秋天的来临,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而“不眠翻五咏”则展示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不安,他在夜深人静时反复吟咏,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对艺术的追求。这种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苏轼作为诗人的深邃与复杂。

整首诗通过清晰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自然与人心的和谐,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苏轼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色相结合,形成了他特有的诗歌风格,给读者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五更山吐月:描绘了清晨时分,山上明月高挂的景象,展现了自然的美。
  2. 窗迥室幽幽:窗户开阔,房间幽静,暗示诗人的孤独与宁静的环境。
  3. 玉钩还挂户:月亮如玉钩般挂在户外,形象生动,传达出月光的美丽。
  4. 江练却明楼:江水的波光映照着高楼,表现出江水与建筑的和谐。
  5. 星河澹欲晓:星河在黎明前显得模糊,暗示时间的流逝和即将到来的清晨。
  6. 鼓角冷知秋:鼓声和号角声带来秋天的寒意,营造出一幅秋天的画面。
  7. 不眠翻五咏:夜不能寐,反复吟咏,表现出诗人的情感与思考。
  8. 清切变蛮讴:声音清晰而又如异域歌谣,暗示诗歌的超越和创新。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玉钩”比喻月亮,生动形象。
  • 对仗:如“鼓角冷知秋”与“星河澹欲晓”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星河和鼓角赋予了人性化的情感,增添了诗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夜晚的月光、星河和鼓声,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思考。诗中既有对孤独的感受,也有对时间流逝与生命短暂的感悟,体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意象分析

  • 月亮:象征清澈和孤独,常常引发思考和感慨。
  • 江水:代表流动的时间和生命的无常。
  • 星河:象征希望与梦想,同时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 鼓声: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季节的变迁,给人以深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江月五首》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苏轼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玉钩”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明月
    • C. 一种建筑
    • D. 一种鱼
  3. 诗中的“鼓角冷知秋”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悲伤
    • C. 孤独
    • D. 期待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夜泊牛津》(杜甫)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苏轼的《江月五首》更注重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内心情感的表达,而李白则更多地强调了对故乡的思念和个人情感的直白。两者在情感基调上虽有相似之处,但在意象和表现手法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