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 其三》

时间: 2025-01-03 01:08:13

浅浅城下水,安能运吞舟。

简珠入沙石,谁谓光犹浮。

严霜掷纨扇,酷暑弃轻裘。

平居不蓄士,缓急孰相投。

如何双蓉锷,不遇壮武侯。

坦坦雪庐卧,时哉聊优游。

意思解释

杂诗 其三

作者: 甘禾 〔清代〕

原文展示:

浅浅城下水,安能运吞舟。
简珠入沙石,谁谓光犹浮。
严霜掷纨扇,酷暑弃轻裘。
平居不蓄士,缓急孰相投。
如何双蓉锷,不遇壮武侯。
坦坦雪庐卧,时哉聊优游。

白话文翻译:

这段水流淌在城下,怎能承载大船呢?
细小的珍珠埋入沙石,谁又说光芒依然闪耀?
严寒的霜降下,扔掉了华丽的扇子,
炎热的夏季也抛弃了轻薄的外衣。
平日里不招揽士人,遇到紧急情况又能依赖谁呢?
怎么双蓉的羽毛,竟未能遇到英俊的武侯?
在这宽阔的白雪庐中安卧,
此时此刻,真是悠闲自得。

注释:

  • 浅浅: 形容水流不深。
  • 安能: 怎能。
  • 运吞舟: 指水流能够承载大船。
  • 简珠: 细小的珍珠。
  • 光犹浮: 光芒依然闪耀。
  • 严霜: 严寒的霜。
  • 掷纨扇: 扔掉华丽的扇子。
  • 轻裘: 轻薄的外衣。
  • 双蓉锷: 指轻盈的羽毛,可能隐喻某种才能或机会。
  • 壮武侯: 可能是指历史上著名的武将,象征英才。
  • 坦坦雪庐: 宽阔的雪庐,暗指清静的居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甘禾,清代诗人,生活在政治动荡的时代,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的冲突。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社会动荡之际,诗人通过对比与象征手法,表达了对自身境遇的反思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水流、珠光、霜寒等意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开头的“浅浅城下水”即暗示了无力感,面临的困境无法承载更大的理想与抱负。接着提到的“简珠入沙石”,则表示即使是微小的光亮也会被埋没,体现了对才能被埋没的无奈。

“严霜掷纨扇,酷暑弃轻裘”中,诗人通过四季的变化描绘了生活的无常,展现了人们在不同环境下的无奈与选择。而“平居不蓄士,缓急孰相投”则反映了诗人对交友和社会关系的思考,强调了在平淡生活中,难以积累人脉的重要性。

最后两句“如何双蓉锷,不遇壮武侯。坦坦雪庐卧,时哉聊优游”更是流露出一种悠闲和自得,虽然有对理想的追求,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安逸的生活态度,显示了诗人在困境中的一种释然。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浅浅城下水: 描述水流的浅显,暗示环境的局限。
  2. 安能运吞舟: 提出疑问,水流怎能承载大船,暗喻理想无法实现。
  3. 简珠入沙石: 小珠被沙石埋没,比喻才能被埋没。
  4. 谁谓光犹浮: 自嘲或反问,光亮难以显现。
  5. 严霜掷纨扇: 描述冬天的寒冷,放弃华丽的扇子,表示无奈。
  6. 酷暑弃轻裘: 夏天的炎热,轻衣被抛弃,反映生活的无常。
  7. 平居不蓄士: 生活中不交友、无积累,反映孤独。
  8. 缓急孰相投: 在紧急时刻,谁能依赖?
  9. 如何双蓉锷: 表达对才能没有得到施展的惋惜。
  10. 不遇壮武侯: 意指优秀的人才未能得到重用。
  11. 坦坦雪庐卧: 描述在安逸的环境中生活。
  12. 时哉聊优游: 表达一种悠闲自在的心态。

修辞手法:

  • 比喻: “浅浅城下水”比喻人生的局限。
  • 对仗: 在“严霜掷纨扇,酷暑弃轻裘”中形成鲜明的对比。
  • 反问: “安能运吞舟”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反思。通过对生活琐事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无奈与释然。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 代表环境和人生的流动性。
  • : 代表才能与理想。
  • : 代表生活的艰难与冷酷。
  • 轻裘: 代表个人选择与生活的无奈。
  • 雪庐: 象征安逸的生活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生活的安逸
    B.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C. 四季的变化
    D. 人际关系

  2. “严霜掷纨扇”中的“纨扇”指的是: A. 一种饮料
    B. 一种扇子
    C. 一种衣服
    D. 一种食物

  3. 诗中提到的“壮武侯”是指: A. 一位历史人物
    B. 一种动物
    C. 一种植物
    D. 一项技能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甘禾的《杂诗 其三》与李白的《将进酒》在主题上都有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但李白的诗更显豪情壮志,而甘禾则表现出一种淡然的态度。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甘禾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