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寒夜读书忘却眠,
锦衾香尽炉无烟。
美人含怒夺灯去,
问郎知是几更天!
白话文翻译:
在寒冷的夜晚,我读书至忘却了入睡,
华丽的被子香气已尽,炉中无烟。
美人带着怒气夺走了灯火,
问我知现在是几点钟?
注释:
- 寒夜:寒冷的夜晚,强调环境的冷清与孤独。
- 读书忘却眠:沉浸于读书中,忘记了睡觉,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望。
- 锦衾:用锦缎做的被子,象征富贵与温暖。
- 香尽:香气散去,暗示时间的流逝与孤独的情景。
- 美人:这里指的是诗人身边的女子,带有情感的复杂性。
- 含怒:心中带有愤怒,表明女子因某种原因而不悦。
- 夺灯去:指将灯火抢走,象征着情感的冲突与不和。
- 几更天:询问现在是几点,表现出时间的模糊与无奈。
典故解析:
本诗反映了清代文人对夜晚读书的迷恋,结合了个人情感与环境描写。女子的愤怒与书卷的静谧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家庭与个人生活的矛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子才,晚号洜水庵主人,清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重视个人情感的表达,追求诗歌的真实与灵动。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代,社会风气相对开放,文人多在夜晚独处中沉思、读书,常常伴随爱恋与孤独的交织。
诗歌鉴赏:
《寒夜》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袁枚通过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个孤独的读书人形象与其身边美人的复杂情感。诗的开头描绘了寒冷的夜晚,读书的状态不仅让人感受到外部的寒冷,更引发了内心的孤寂与专注。诗人以“忘却眠”展现了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揭示了文人对学问的执着。
接下来的“锦衾香尽炉无烟”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了时间的流逝与孤独的气氛。锦衾的华贵与炉火的温暖已然消逝,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无奈。
在诗的后半部分,女子的愤怒与灯火的夺取则展现了情感的冲突。她的“含怒”使得温馨的夜晚变得紧张,暗示了诗人生活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最后一句“问郎知是几更天”则是对现实的无奈与对时间的迷惑,令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孤独感。
整首诗通过对夜晚、书本与情感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复杂而又引人深思的情境,突显了袁枚诗作中对个体情感的细腻把握与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寒夜读书忘却眠:夜晚寒冷,沉迷读书,忘记了入睡,表现出对学习的专注与执着。
- 锦衾香尽炉无烟:华丽的被子失去了香气,炉子没有了烟火,象征生活的冷清与孤独。
- 美人含怒夺灯去:身边的女子因某种原因愤怒,夺走了灯光,暗示情感的冲突。
- 问郎知是几更天:她询问时间,表明对时间的模糊感与内心的不安。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寒夜”与“几更天”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拟人:美人的情感被赋予了人性化的特征,表现出诗人关系中的紧张。
- 意象:炉烟、灯光等意象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孤独的学者在寒夜中追求知识与情感的矛盾,展现了个人情感与生活环境的冲突。
意象分析:
- 寒夜:象征孤独与清冷,放大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 锦衾:代表温暖与富贵,反衬出内心的空虚。
- 美人:象征生活中的情感纠葛,体现人际关系的复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寒夜”的意象主要表现了什么?
- A. 温暖
- B. 孤独
- C. 喜悦
-
女子为何“含怒夺灯去”?
- A. 因为生气
- B. 因为开心
- C. 因为困倦
-
诗人忘却眠的行为体现了什么?
- A. 对美食的追求
- B. 对知识的渴望
- C. 对睡眠的厌倦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袁枚与李白在夜晚描写中有相似之处,李白的《静夜思》以月光为意象,表达乡愁,而袁枚则通过寒夜与情感冲突,展现孤独与思考的状态,两者皆有对夜晚深刻的感悟与表现。
参考资料:
- 袁枚《随笔》
- 《中国古代诗词解读》
- 《清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