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上梅花二首 其二》

时间: 2024-12-29 17:54:53

地炉火煖日烘窗,一夜花须半吐黄。

鼻观圆通熏百和,博山三夕罢烧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案上梅花二首 其二
作者: 范成大 〔宋代〕

地炉火煖日烘窗,一夜花须半吐黄。
鼻观圆通熏百和,博山三夕罢烧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温暖的冬日,地炉的火焰温暖,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屋内,梅花在一夜之间开始绽放,花瓣初露黄色。作者用鼻子嗅到梅花的香气,感受到那种清新而和谐的气息,想象着在博山的三夜中,点燃香火,享受这份宁静。


注释:

  • 地炉:一种传统的炉灶,通常用来取暖。
  • :温暖。
  • :需要,此处指“刚刚”。
  • 鼻观:用鼻子观察、感受香气。
  • 圆通:形容梅花的香味清新、醇厚。
  • 博山:一种香炉,常用于焚香。

典故解析:

“博山”是一种传统的香炉,通常用于道教和佛教的宗教仪式中,象征着清净和和谐。诗中提到的“三夕”,可能暗指作者在静谧的夜晚中,享受香气与梅花所带来的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君璧,号石湖,南宋著名的诗人、词人及书法家。他擅长山水诗、咏物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及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案上梅花二首》是在一个冬季的晚上,借梅花的绽放表达内心的宁静与美好。梅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坚韧与高雅,正值梅花盛开之际,作者以此为题,寄托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案上梅花二首 其二》以生动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梅花的绽放及其带来的宁静气息。诗的开头两句通过描绘温暖的火炉与阳光的洒落,营造出一种温暖而舒适的氛围,这种氛围与梅花的清香形成鲜明的对比,显示了自然界的和谐。接下来的两句则强调了梅花散发的香气和焚香的意境,通过“鼻观圆通熏百和”表达了对梅花香气的陶醉,仿佛在与梅花进行一种无声的交流。

诗中“博山三夕罢烧香”不仅展示了作者对香气的沉醉,也暗示了他在这宁静的环境中进行的内心思考与自我反省。整体而言,诗歌传达出一种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体现了作者淡泊明志、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地炉火煖日烘窗:描绘了温暖的火炉和阳光,营造出温馨的室内环境。
  2. 一夜花须半吐黄:梅花在一夜之间开始绽放,花瓣透出黄意,表现出春天的气息。
  3. 鼻观圆通熏百和:通过嗅觉感受到梅花的香气,象征着和谐与清新。
  4. 博山三夕罢烧香:提及焚香的意境,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梅花的香气与和谐相联系,形象生动。
  • 对仗:如“日烘窗”与“半吐黄”,形成优美的对称。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梅花的赞美与对自然的热爱,传达出一种宁静、和谐的生活哲学。梅花不仅是自然的美丽象征,更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寄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象征坚韧与高雅,代表着作者对生活的追求。
  • 火炉:象征温暖,代表人们对家庭和生活的渴望。
  • 香气:象征和谐与宁静,体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博山”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一种香炉
    C. 一种乐器

  2. 诗中“地炉火煖”的意图是什么? A. 描述天气冷
    B. 展现温馨的居家环境
    C. 体现孤独感

  3.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A. 享受生活
    B. 忧伤回忆
    C. 对梅花的赞美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王维《鸟鸣涧》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与内心感受,展现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自然景色表现内心的宁静与和谐,主题与范成大的作品有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范成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