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公业平时劝用儒,
诸公何事起相图。
只言天下无健者,
岂信车中有布乎。
白话文翻译:
苏轼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思考。诗中提到有人倡导用儒家思想来治理国家,但他质疑那些公卿们为何要相互争斗。有人说天下没有强者,难道真的相信马车上会有布料吗?
注释:
- 公业平时:公业指的是当时的官员,"平时"指的是平常的劝导。
- 儒:儒家思想,强调仁义和礼仪。
- 诸公:指的是各位公卿、士大夫。
- 相图:相互争斗、图谋。
- 天下无健者:指的是没有强有力的人。
- 岂信车中有布乎:用来比喻不切实际的想法,反问是否真相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及画家。他的诗词、散文和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苏轼的作品常常反映出他对政治、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该诗写作于苏轼被贬期间,政治斗争激烈,社会动荡,诗人通过此诗抒发对儒家理想的困惑与对现实的反思,揭示了政治斗争与个人道德之间的矛盾。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话式的语言表达了苏轼对当时政治形势的深刻洞察。诗中提到的“公业平时劝用儒”,反映了儒家思想在当时社会的重要性,但苏轼却对这种劝导持怀疑态度。他用“诸公何事起相图”来揭示当权者之间的争斗,表明在这种政治环境下,儒家思想难以真正落地生根。接下来的“只言天下无健者,岂信车中有布乎”,则通过生动的比喻,批判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强调现实的严酷和复杂。
整首诗结构紧凑,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既有对理想的追求,又有对现实的反思,展现了苏轼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文学家的双重身份。通过对人性的深刻理解,诗人不仅在政治上有所警醒,也在文化上发出了富有哲理的思考,这使得这首诗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公业平时劝用儒:官员们平时劝导使用儒家思想来治国。
- 诸公何事起相图:那些公卿们为什么要互相争斗呢?
- 只言天下无健者:有人声称天下没有强有力的人。
- 岂信车中有布乎:难道真相信马车上会有布料的存在吗?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车中有布”来形容不切实际的想法。
- 反问:通过反问强调对现实情况的质疑,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这首诗反映了对政治斗争的批判和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表现了苏轼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与无奈,展现了其深刻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儒:象征着理想与道德。
- 公业:代表当时的官府和政治力量。
- 布:象征着物质和现实。
这些意象不仅表现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苏轼在诗中提到什么思想来治理国家? A. 道家
B. 儒家
C. 法家
D. 墨家 -
诗中“岂信车中有布乎”意在表达什么? A. 对物质的追求
B. 对理想的幻想
C. 对人性的否定
D. 对现实的怀疑 -
诗中提到的“诸公”指的是谁? A. 普通百姓
B. 官员与公卿
C. 学者与文人
D. 商人与士兵
答案:
- B
- D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苏轼的《董卓》与杜甫的《春望》均反映了对时局的忧虑,但苏轼更倾向于哲理思考,而杜甫则更加关注社会现实的苦难与民生,展示了两位诗人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不同反思。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