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潮州海阳馆独夜不寐二首》

时间: 2025-01-01 12:47:07

腊前蚊子已能歌,挥去还来柰尔何。

一只搅人终夕睡,此声元自不须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腊前蚊子已能歌,挥去还来柰尔何。
一只搅人终夕睡,此声元自不须多。

白话文翻译:

在腊月前,蚊子已经开始鸣叫,挥手驱赶它却总是回来,这又能怎么办呢?
一只蚊子搅扰我整夜难眠,这种声音本来就不必多说。

注释:

  • 腊前:指农历腊月前。
  • 蚊子:指夏秋季节常见的昆虫,此处用来形容扰人的声音。
  • 柰尔何:古语,意为“怎么办”。
  • 搅人:打扰人的意思。
  • 终夕:指整个夜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阮亭,南宋著名诗人,因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与陆游、范成大并称。他在诗词上追求自然、真实,特别擅长描写山水田园。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冬季的潮州海阳馆,表现了诗人因蚊子的鸣叫而难以入睡的情景,反映了他在外地游历时的孤独与烦恼。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宿潮州海阳馆独夜不寐二首》以平易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诗的前两句通过描绘腊前的蚊子声,展现出冬季里不该有的活力与生气,反映了诗人身处南方潮州的特殊气候与环境。此时,蚊子的鸣叫似乎是违和的,但又是现实的存在。诗人用“挥去还来柰尔何”表明了一种无奈和惆怅,暗示生活中无法避免的烦恼。

后两句则更加直白,直接表达了蚊子对其夜晚的干扰,以“搅人终夕睡”传达了夜深人静时的孤独与无奈。整首诗通过蚊子这一小小的意象,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烦忧,表现了细腻的观察力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腊前蚊子已能歌:在冬季即将来临的腊月前,仍有蚊子在鸣叫,显得不合时宜。
  2. 挥去还来柰尔何:驱赶蚊子却总是能回来,表达了对这种烦恼的无奈。
  3. 一只搅人终夕睡:一只蚊子的嗡鸣使得整夜难以入眠,强调了蚊子的影响。
  4. 此声元自不须多:这种声音本来就不必多说,暗示了烦恼的普遍性和简单性。

修辞手法:

  • 拟人:蚊子被描述为“能歌”,赋予了昆虫以人性化的特征。
  • 反语:表达了对蚊子鸣叫的不满,实际上是对生活中琐事的感慨。
  • 对仗:前后句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蚊子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烦恼的无奈与孤独感,同时也反映了在外游历时对家乡的思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蚊子:象征生活中的小烦恼与不如意。
  • 夜晚:代表孤独与思考的时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陆游
    B. 杨万里
    C. 范成大
    D. 苏轼

  2. “腊前蚊子已能歌”中的“能歌”是指什么? A. 蚊子在唱歌
    B. 蚊子在鸣叫
    C. 蚊子的存在
    D. 蚊子在飞

  3.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受? A. 对美景的赞美
    B. 对生活烦恼的无奈
    C. 对友情的怀念
    D. 对理想的追求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杨万里的《宿潮州海阳馆独夜不寐二首》与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均表现了在夜晚的孤独与思考。陆游通过描写秋夜的凉意和对弟弟的思念,表现了更为深沉的情感,而杨万里则通过蚊子的鸣叫展现生活中的小烦恼,两者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表达的方式和情感深度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杨万里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